论“人”之自由——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读书笔记
论“人”之自由——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读书笔记
《发条橙》是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主人公阿历克斯在犯罪、改造和自我救赎过程中的故事,探讨了"人的自由"这一永恒主题。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反乌托邦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安东尼·伯吉斯的知名作品《发条橙》向来因其深刻的反乌托邦思想和令人反胃的情色暴力内容而饱受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经典。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或许是其对一个“人”的自由之思考。
本书的主人公阿历克斯可以说是无恶不作。他每天一到夜幕降临,便与同伴走上街头,抢劫斗殴,视法律如空文——这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阿历克斯既然选择了这种践踏法律的生活方式,那也就相当于他默许了承担这种选择的后果。很快,他遭受同伴的背叛,锒铛入狱,但不久,他便为提早出狱,被骗接受以控制思想为手段的新型疗法。这种疗法让他一旦想到“暴力”、“邪恶”就会产生剧烈的生理反应——这让他只能选择“善良”。可这是他本人发自内心的选择吗?当一个人连选择行善行恶的权利都没有,那他还是一个人吗?
阿历克斯选择了善,但原因是他想作恶,这难道不是很荒谬的一件事吗?对此,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到作者所认为的“自由”是为何物。
在西方传统哲学看来,这种自由,即是身为一个人做出自己真正的选择的权利。尽管曾经的阿历克斯十恶不赦,最终也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那也是他做出的发自内心的选择,那也是他曾是一个自由的人的证明。可是,接受“思想治疗”的阿历克斯最终如何呢?他变为了一个只知道“行善”的发条橙子。
作者安东尼曾说,书名“发条橙”意为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书中的内政部长也说:“我们只关心如何降低犯罪。”阿历克斯从此不再是一个罪犯,却也沦为了政客的手中把玩的一只上了发条橙子、为博取政绩而存在的工具。最终在曾遭自己毒手的受害者的报复下从窗口一跃而下。
而跳出这本书,我们又能在生活经验中得到新的发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倘若将一个原本如成熟美味的橙子的、思想自由的人改造为一只发条机器,那便是剥夺了其自由意志。可回过神来,谁又不是处于层层枷锁之中?请想象一个场景:我们在网上搜索“《发条橙》读书笔记”,眨眼间便能获得大量优质内容,可自己却也因这些推送的文章而丧失了阅读《社会契约论》这样更加深刻的书的权利。正如庄子学派所提出的“有待”观点一样,我们遵从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了搜索想了解的内容,却又被困于精心打造的“信息茧房”中……
幸运的是,阿历克斯最终捡回了一条命,并在治疗下摆脱了那种新型疗法的控制。他也渐渐成长,慢慢开始发自内心的放下“恶”,转而真心向“善”。善恶孰优孰劣此处暂且不谈,重要的是,阿历克斯重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看来,或许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实际的自由,应当是一种兼容并包,独立思考,而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无待”的精神状态。只有建立在自己的意志之上,甘愿承担相应的后果而做出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
安东尼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写道,青春就像是那发条机器,哪怕撞得碰碰响也是一往无前。而正处青春的我们,难道不也应如阿历克斯一样慢慢成长,做出正确的而又遵从自我的选择,活出自由而热烈的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