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赞歌》背后:周总理与胡松华的传奇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赞歌》背后:周总理与胡松华的传奇故事

引用
网易
13
来源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IOHDQ6Q05567FSP.html
2.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4-09-09/doc-incnptzh6016792.shtml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770472048810170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781046759246251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84120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F8958L055660XO.html
7.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44363811671599644.html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6/22/36564425_1132389485.shtml
9.
https://www.52hrtt.com/fj/n/w/info/K1716344133225
10.
http://bookshelf.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641053952
11.
http://m.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3659
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6%96%B9%E7%BA%A2_(%E9%9F%B3%E4%B9%90%E5%89%A7)
13.
https://www.sin80.com/artist/hu-songhua

1964年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正在这里进行首演。当悠扬的蒙古长调响起,一位青年歌唱家站在舞台上,深情地唱出:“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这首由胡松华创作的《赞歌》,就此唱响了整个中国。

《赞歌》的诞生,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周恩来总理。在《东方红》的创作过程中,周总理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在审查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时,他提出一个重要意见:少数民族歌舞节目中应该增加蒙古族歌曲,而且要放在第一位。这个要求,不仅体现了周总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也开启了胡松华与《赞歌》的传奇故事。

接到任务后,胡松华深感责任重大。他连夜创作出《赞歌》的歌词,用白描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全国各族人民欢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的欢庆场景。歌词完成后,他又与马头琴演奏家阿拉坦桑和蒙古族长调歌唱家哈扎布一起,为歌曲谱曲。他们选择了两首蒙古民歌作为素材:一首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另一首是科尔沁短调民歌《正月玛》。经过反复打磨,这首融合了蒙古族音乐特色的《赞歌》终于诞生了。

《赞歌》的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胡松华的演唱配合莫德格玛的舞蹈,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随后,《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连续上演14场,场场爆满。《赞歌》也随着这场史诗级演出,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赞歌》的成功,离不开胡松华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位出生在音乐世家的艺术家,他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音乐训练。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期间,他又深入各地民族地区,收集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这些经历,为他创作《赞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与胡松华的交往,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胡松华的妻子张曼茹怀孕期间,为了不耽误事业,她曾考虑放弃这个孩子。周总理得知后,严厉批评了舞团领导,并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正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得以顺利降生。这个小生命的到来,不仅为他们的家庭增添了欢乐,也让胡松华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赞歌》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当时的演出效果上,更在于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1983年,胡松华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再次演唱《赞歌》,并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伴舞,再次引发全国关注。几十年来,孟和乌力吉、降央卓玛、图雅娜莎、乌兰图雅等诸多歌手都曾演唱过《赞歌》。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传唱度和知名度最高的蒙古族经典歌曲之一。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发展,人们聆听《赞歌》时,往往伴随着观看当时的演出场景。歌唱家的表情演绎、舞蹈家的肢体语言,都成为影响听众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得欣赏《赞歌》成为一门时空兼并的艺术。它不仅在蒙古族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人们记忆中永恒的经典。

《赞歌》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融合了蒙古族长调的悠扬和短调的豪放,展现了草原牧人宽广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情。同时,胡松华在创作中巧妙地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巧相结合,使得这首歌曲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不失时代感。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赞歌》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不仅在各类文艺演出中频频亮相,还被改编成多种形式,展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正如一位观众所说:“每一首民歌都承载着一方土地的风土人情,记录着一段历史的沧桑变迁,反映着一种生活的喜怒哀乐。”《赞歌》正是这样一首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它凝聚了蒙古民族的智慧,展现了草原牧人心灵深处的感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前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