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屈家岭遗址惊人大发现:全国最早的磉墩,究竟是什么神器?
湖北屈家岭遗址惊人大发现:全国最早的磉墩,究竟是什么神器?
湖北屈家岭遗址近日又有重大考古发现!2023年度,该遗址不仅被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更是斩获中国考古界重量级大奖。此次发现的距今约5100年的建筑遗迹F38,不仅规模宏大,更出土了70余个制作精良的磉墩,其中最大的一个长约3.3米,宽约1.7米,深约1.5米。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磉墩考古记录,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屈家岭遗址,被誉为考古界的盛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该遗址坐落在大洪山南边,连接着山地和平原,是探寻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这处距今约5900-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面积达284万平方米,包括以屈家岭为核心,以及殷家岭、钟家岭和冢子坝等十余处地点。
在2021-2023年的考古发掘中,一处名为F38的大型建筑遗迹被发现。这个建筑非常大,主体面积约为340平方米,外围还有一圈可能是走廊的空间,大约有170平方米。整个建筑的面积加起来有510平方米左右,形状大致是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从北向南数,可以分为四个房间,最南端还有一个向西拐的小房间。
在这个建筑的基址里,发现了很多黄土台基和数量众多、体型巨大、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的磉墩。总计有70余个,最大的长约3.3米,宽约1.7米,深约1.5 米。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介绍:“先挖走预置磉墩区域的原有软基层,再堆筑纯净的黄土台基,然后在台基上挖深坑,烧烤坑壁形成硬结面,再用红烧土混合黏土及少量焚烧过的猪骨填满深坑,形成磉墩”。
那么这些强大的屈家岭人,后来呢?
这个F38号遗迹,依使用面积计算,1室至5室分别约为79、27、27、79和50平方米。结构很特别,像是一个大套筒,能承担两侧建筑的重量。两边的房子就没有内柱了,空间就显得特别宽敞。根据这建筑的模样和特点,考古学家们觉得,这很可能是一个用来举办公共礼仪活动的场所。
在F38里面的磉墩,证明这座建筑是用柱子和梁来承重的木结构建筑。古人们应该在放置柱子的时候,发现柱脚容易坏。就想了个办法,把柱洞硬化一下。这也是为了适应复杂的地形环境,做出的一种创新尝试。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