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基于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建立脓毒症救治关键技术与体系
北京协和医院:基于重症医学质量控制,建立脓毒症救治关键技术与体系
脓毒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中心在杜斌副院长、刘大为教授的带领下,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中国首个脓毒症单病种监测管理数据平台,并构建了涵盖疾病负担评估、质量控制和救治技术的完整体系,为提升我国脓毒症救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揭示疾病负担
脓毒症是一种由严重感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是中国患者寿命损失的第四大原因,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远期预后较差。研究团队首次报告了中国ICU重症患者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负担状况,揭示了我国脓毒症“两高一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的特征。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20年,中国脓毒症患者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死亡率从130.2/10万人口降至76.6/10万人口,寿命损失年从2172.7/10万人口降至1271.0/10万人口。
搭建“四级网”
鉴于脓毒症对医疗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中国各地ICU医疗服务水平的差异,2012年,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落户北京协和医院。此后,医院积极推动中国重症医学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市州-医院”的四级质控网络,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目前已建立500余家哨点医院。
摸清“底数”
经过9年持续努力,研究团队积累了超过10亿ICU住院日、1400万ICU患者的质量安全数据,覆盖重症医学重点病种与关键技术。2019年,全国首个脓毒症单病种监测管理数据平台建成。截至2024年11月27日,该平台已收集全国88万余例脓毒症单病种数据,为规范全国脓毒症休克治疗、实现动态监测与干预提供了坚实基础。
质控“一把尺”
基于数据调研与摸底分析,团队提出了中国的质控评价系统。2015年牵头制定了重症医学15项质控评价标准,自此全国ICU医疗质量有了统一的“量尺”。此后,团队不断深化完善指标体系,2024年再次牵头各省级质控中心进行了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更新。团队提出,“ICU感染性休克3h/6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是脓毒症救治的关键过程质控指标。通过早期实施集束化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死亡率。
推广“三统一”
项目以北京地区为重点,全面推动ICU质量提升行动,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三统一”,即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评价统一,做到同质化培训、同质化应用和同质化持续改进,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精准、规范的脓毒症救治网络。自项目开展以来,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ICU的脓毒症整体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脓毒症病死率、致残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10年至2017年,北京市感染性休克相对病死率下降超过10%,ICU住院费用下降约20%,ICU住院时间从9天缩短至4天。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项目团队发表40余篇高质量重症质控相关研究论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相关成果成为脓毒症国际指南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团队正在面向全国推广脓毒症救治关键技术,推动全国脓毒症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本研究获得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