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基金会创始人王平:以社会创新推动公益事业新发展
友成基金会创始人王平:以社会创新推动公益事业新发展
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不仅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胜利,还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这两个重大事件中,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及其创始人王平女士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最早提倡和支持社会创新的非公募基金会,友成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友成基金会迅速行动,发起"友成抗击新型肺炎联合行动",共收到来自42个机构及个人捐赠人的现金捐赠11,161,822.62元。这些善款被用于采购无创呼吸机、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一线紧缺的医疗物资,并协调捐赠检测用核酸试剂盒和其他卫生防疫物资。防疫物资共被发往136家一线机构,为近300名湖北一线志愿者提供了保险保障。基金会副秘书长张静因此获得全国扶贫系统2020"抗疫攻坚先进个人奖"。
在脱贫攻坚方面,友成基金会更是走在前列。截至2020年底,友成基金会通过教育扶贫项目"青椒计划",将培训重点聚焦在特岗教师,进一步加强了乡村教育短板的补齐;在内容上,除了艺术教育、航空科普教育之外,还增加了乡村编程教育。乡村妇女赋能项目"香橙妈妈大学"通过"线上MOOC学习+进阶式创业赋能培训+陪伴式孵化"的创新赋能模式,采用"学习-练习-实践"合一的赋能教学体系,累计培训16431人,覆盖11省76个县200余个乡镇。2021年3月8日,项目组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奖。
在产业扶贫方面,友成基金会更大范围地连接了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到定点扶贫的区县,在种植、养殖、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有建树。截至2020年底,共有来自发达地区的十多家企业参与了支持,共计带动3323户农户(1968户贫困户)获得增收7938018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友成基金会在贵州雷山县龙塘村的定点帮扶项目。从2018年开始,以整体陪伴的方式,持续赋能村民,培育社区自组织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以文旅为切入点,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帮助龙塘整村脱贫。到2020年底,龙塘村发生的变化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2021年,龙塘项目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2020年度"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
2020年,友成基金会募集资金约8781万元,公益支出约10641万元,直接受益人5.1万余人次,间接受益人1517万余人次,项目覆盖区县多达400余处。无论哪个指标都是历史新高。
王平女士不仅在公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理念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将社会创新的理念推广至投资领域,成为社会价值投资的倡导者和引领者。2016年,她与50多家机构共同筹建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简称社投盟),并担任首任理事长。
王平理事长倡议发展社会创新型企业,她的主要观点如下:
- 企业即使有很强烈的公益心愿,如果它的解决方案、制度设计没有系统性、或者不创新,那么它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依然非常有限。
- 新公益,也称社会创新,需要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效果,三效合一的目标是为了三个"更",即社会更公平、经济更有效、环境更可持续。
- 从三A角度(Aim、Approach、Action),我们可以全面分析和判断一个组织或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第一个A(Aim)代表其社会理想的驱动力,第二个A(Approach)代表其解决方案的创新力,第三个A(Action)代表其达成目标的执行力。
王平女士认为,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二元对立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公益领域表现为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在商业领域则表现为义和利的对立。二元对立还表现为公益领域和商业领域的分割。公益最大的理想是获得人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既要不断地发现并聚合具有相同理念的人,更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倡导,以提高人们的认知。必须探索更可持续、更公平、更有效率的企业发展道路。因为仅仅依靠企业家个人慈善,这只能缓解局部的问题,不具有公共性。
为了推动这些理念的落地,王平女士主导开发了"三A三力评估体系",即Aim驱动力、Approach创新力、Action行动力。这个评估体系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准,也被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实践当中。
王平女士的公益之路,展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坚定信念,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她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