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古工程如何守护现代生态?
都江堰:古工程如何守护现代生态?
都江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水利工程,以其无坝引水的独特设计,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持续滋养着广袤的成都平原。它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份珍贵的生态遗产,为现代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启示。
生态保护的坚实屏障
都江堰市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347.7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8.79%,森林覆盖率达60.34%,全市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都江堰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拥有2830种高等野生植物和1072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16只野生大熊猫和近70只圈养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林麝、藏酋猴、斑羚等珍稀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都江堰青山茂林之中。
创新保护的智慧实践
近年来,都江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多措并举做好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生态修复等工作,创新实施人工洞穴、人工饮水点等项目,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不断改善大熊猫栖息地野生动植物自然生存环境。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系统视频监控、低空无人机巡护等工作,建立‘天空地’一体的数字化监测体系,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保护“国宝”大熊猫的同时,保护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的水源涵养地。
作为生命的源泉,水资源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上,都江堰下足了功夫。先后投入资金6.7亿元,实施智慧水务、水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及灌区现代化提升改造等项目,确保11个地表水断面的水质达到II类及以上,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达到100%。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表示,都江堰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特别是在智慧环保方面,都江堰于2023年升级了智慧环保监控中心,构建了一个由3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2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89台(套)视频监控设备及19台(套)电子围栏等组成的立体化环境监管网络预警体系,大幅提升了环境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都江堰还特别注重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也为都江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都江堰坚定不移地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致力于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通道,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使都江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府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