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景区:千年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路
都江堰景区:千年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路
都江堰景区,这座拥有2280余年历史的水利工程,不仅以其独特的灌溉功能造福一方,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态保护的新活力。截至2024年,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的“都江堰模式”
都江堰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始终围绕“双碳”目标展开。2024年,景区生态供水量达14.3亿方,泽被1.4万平方公里的公园城市。从都江堰风景区到“公园城市”成都,都江堰以好水助力生态环境建设。据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数据,2023年都江堰市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
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确保“好水”从源头到目的地,都江堰水利人夜以继日地勤恳与不断完善的措施缺一不可。以东风渠管理处为例,2024年常态化开展水利保护巡查超1000次,监管涉水项目52个;联合郫都、新都、金牛、龙泉驿等区生态环境局多次开展应急演练;与成都市金牛区农业和水务、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签订“联合执法合作协议”,共同提升针对水事违法行为的参与度与执行力。
生态保护的成效
好生态必备好水质。数据显示,都江堰每年向成都市提供生态环境用水30亿方,在枯水期也达11亿方,保证了不低于60方/秒的生态流量。东安湖、兴隆湖、白鹭湾湿地公园等生态带傍水而生,为成都市编织出高达1.2km/k㎡河网密度,约为全省(0.24km/k㎡)5倍,在“千河之省”也属拔尖水平。
景区管理的挑战
尽管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但都江堰景区在旅游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据统计,景区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七成游客仅停留4小时,过夜游客不足三成,间接导致旅游消费低,2021年人均旅游消费1356元,比全省、全成都市平均低了149元和163元。
未来发展方向
为解决上述问题,都江堰景区正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按照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4年-2025年是“攻坚之年”。景区将围绕“一轴”(世界遗产文旅主轴)“一区”(世界旅游目的地重点片区)“三地”(龙池—蒲阳户外运动集散地、灌县古城文创旅游集散地、都江堰精华灌区农旅融合体验地)为载体的产业空间,擦亮“大遗产、大熊猫、大冰雪、大青城、大灌区”五大IP。
结语
都江堰景区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通过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景区不仅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共生的旅游环境。未来,随着夜游项目和文创产品的不断丰富,都江堰景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