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开心果,这些食品安全要点你必须知道!
春节吃开心果,这些食品安全要点你必须知道!
春节前夕,各大超市和网店的年货专区里,各式各样的坚果炒货琳琅满目,其中开心果凭借其香脆可口的口感和喜庆的外观,成为不少家庭必备的年货零食。然而,开心果虽美味,但其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日,聊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和食用开心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购有讲究:看、闻、摸一个都不能少
选购开心果时,首先要观察其外观。优质开心果的果壳应呈现自然的米白色或浅黄色,果仁颜色为淡绿色至黄色。如果发现果壳过于白亮,果仁颜色异常鲜艳,很可能是经过漂白或染色处理的,这样的产品应谨慎购买。
其次要闻气味。新鲜的开心果具有天然的坚果香味,如果闻到酸味、霉味或其他异味,说明可能已经变质。此外,还可以通过手感来判断质量。轻轻摇动开心果,如果感觉果仁松动或发出空响声,可能是空壳或干瘪果仁,建议不要购买。
选购时还要注意检查包装和标识。预包装开心果的包装应完整无破损,标识应齐全,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生产厂家及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优先考虑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或信誉良好的食品店,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无标识的散装产品。
储存要得当:密封防潮是关键
开心果虽然美味,但一次可能吃不完。储存不当容易受潮变质,甚至滋生霉菌。因此,储存方法非常重要。
首先,应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并用食用塑料袋密封保存,避免受潮。同时要注意隔热,防止坚果出油变味。其次,可以使用密封玻璃罐保存。玻璃罐能有效阻隔空气和水分,适合少量坚果的储存。在夏季高温时,可以将吃不完的坚果密封后放入冰箱冷藏。另外,可以在储存时根据坚果的数量,适量放入一些茶叶,利用茶叶的吸潮性保持坚果干燥。
食用需适量:特殊人群要谨慎
开心果虽好,但也不能贪吃。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用量建议控制在20-30颗,约20-30克。儿童每天食用量则应控制在10-15颗,约10-15克。开心果富含油脂,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同时,开心果中的蛋白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开心果的食用方式也很重要。开心果油脂含量较高,不宜与炸鸡、肥肉等高油脂食物大量同食。同时,应避免与富含鞣酸的食物如柿子、葡萄等大量同时食用,以免影响蛋白质的吸收。
特别提醒:警惕霉菌污染
坚果类食品最怕受潮,一旦受潮容易滋生霉菌。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要求,烘炒工艺加工的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霉菌限量值不得超过25CFU/g。霉菌污染不仅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降低食用价值,更严重的是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致癌性,短时间大量摄入会损伤肝脏,导致急性中毒。
如果发现开心果受潮、发霉或有异味,应立即停止食用。即使只发现少量霉变坚果,也建议整包丢弃,因为霉菌会以孢子形式传播,极易导致其他坚果霉变。
春节将至,开心果作为节日必备零食,其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消费者在选购时要仔细检查,储存时要注意防潮,食用时要适量,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