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江南道教文化的璀璨明珠
齐云山:江南道教文化的璀璨明珠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西约15公里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110平方公里。这座道教名山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山”。
历史沿革:从唐代到明代的道教发展
齐云山的道教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乾元年间(758-760年),道士龚栖霞在此隐居修行,开启了其宗教文化序幕。南宋时期,佑圣真武祠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道教在齐云山的发展。明代嘉靖年间,朝廷敕建玄天太素宫,使齐云山成为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并逐渐形成全真派与正一派并存的局面。
文化遗产:宫观建筑与摩崖石刻
齐云山现存多处道教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太素宫和玉虚宫。太素宫是齐云山最大的宫观,道场法事都在此举办。玉虚宫位于齐云山紫霄崖下,由明代养素道人汪泰元创建于正德年间,主祀真武大帝。宫前建四柱三层楼阁式石坊一座,坊高17米,以红色砂岩镌成,古朴典雅,独具特色。宫左现存明画家唐寅撰书《紫霄宫玄帝碑铭》碑一通。
齐云山的摩崖石刻堪称一绝,全山共有537处,被誉为“白岳碑林”。其中,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最为著名。栖真岩传说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则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些石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名人足迹:徐霞客的两次游历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游历齐云山,留下了珍贵的记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徐霞客首次登临齐云山,当时正值寒冬,他冒雪蹑冰,在山上停留了七天,写下了《游白岳山日记》。徐霞客对齐云山的冰、雪、雾、霰等多种气象景观印象深刻,称赞不已。
当代传承:保护与开发并重
齐云山在当代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建有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拥有36座奇峰、44处怪岩、18个幽洞等自然景观,以及月华街、真仙洞府、玉虚宫等人文景点。
近年来,齐云山的生态文化地质旅游资源不断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人们游览、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理想场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朝圣,道教文化活动如横江舞金龙等也定期举行,展现了这座千年道教名山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