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一座世界地质公园的生态保护样本
冠豸山:一座世界地质公园的生态保护样本
今年3月,福建省龙岩地质公园获批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位于龙岩市连城县的冠豸山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这座以石墙——峡谷地貌组合为特征的壮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地貌,不仅是中国丹霞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更是在生态保护方面树立了典范。
从破坏到恢复:冠豸山的生态重生之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冠豸山曾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周边村民上山伐树,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为扭转这一局面,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景区采取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行动。
最引人注目的是通过飞机播种进行大规模造林。初期以马尾松为主,但考虑到单一树种容易引发病虫害,景区随后鼓励原生阔叶林的自然生长,形成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一转变体现了生态保护理念的升级:从简单的植被覆盖转向构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科学规划与制度保障: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科学性,冠豸山风景区于1988年和1999年编制了两轮总体规划。然而,这些规划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刚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为此,景区于2018年委托福建工程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力求制定更加科学、可行的保护方案。
同时,连城县还建立了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制度。景区通过租赁方式,获得了景区内5个乡镇15个行政村林地、林木50年的经营管理权。这种模式既确保了资源保护的持续性,又让当地村民从中受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创新实践: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冠豸山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创新实践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2020年,景区建成福建省内第一条客运进口索道,全长2300米,设计时速每秒5米,每小时可运送1500人。索道的投入使用打破了景区“坐山看山”的单一步行游览模式,真正迈开大步推动旅游交通优化一体化、高效的立体交通格局。
此外,景区还建设了鲤鱼背自动扶梯,解决了老幼及行动不便游客的登山难题。自动扶梯全长60多米,分为3段,每小时可输送3600人,游客全程只需2分钟即可轻松登顶。
成效显著:生态保护带动旅游发展
据统计,2023年,冠豸山景区共接待游客234.22万人次,同比增加175.10%,收入18895.09万元,同比增加206.04%。从“旅游资源”到“精品景区”,冠豸山正在经历“美丽蜕变”。
未来展望: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未来,冠豸山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景区将依托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更多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同时加强地质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认识。
冠豸山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更为其他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中,冠豸山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