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提醒:冬季防范冰溜子,这些安全知识要记牢!
央视提醒:冬季防范冰溜子,这些安全知识要记牢!
2024年1月5日,山东烟台鲁东大学一名学生在校园内行走时,被从天而降的冰锥砸中头部,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冬季冰溜子安全的警钟。
随着冬季的到来,北方地区气温持续走低,建筑物屋檐下开始形成危险的"冰溜子"。这些看似美丽的冰锥,却隐藏着致命的危险。据专家介绍,鸡蛋大小的冰块从高处坠落,就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什么是冰溜子?
冰溜子,也被称为冰锥或冰挂,是冬季低温条件下,建筑物屋檐、窗户边缘或树木枝条上形成的冰柱。它们通常由屋顶融化的雪水在屋檐处重新冻结而成,随着积雪的不断融化和冻结,冰溜子会逐渐增长,有的甚至能达到数米长。
冰溜子的危害有多大?
冰溜子的危害不容小觑。当气温回升时,这些悬挂在高空的冰柱容易发生脱落,坠落过程中可能造成行人伤亡或车辆损坏。2023年12月,浙江杭州萧山区一位女士在开车时,就被一根坠落的冰锥砸穿引擎盖,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如何防范冰溜子?
面对这一"头顶上的威胁",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个人防护建议:
远离风险区域:尽量避免在建筑物屋檐、高大建筑、临时搭建物、大树、桥下、电线杆等风险区域行走,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时段。
观察警示标识:留意观察安全警示标识,看到有"小心坠冰"等提示时,要绕道通行。
停车安全:车辆不要停放在建筑物屋檐下,尽量选择空旷地带,防止被坠落的冰溜子砸坏。
佩戴安全帽:如果必须在可能存在冰溜子的区域活动,建议佩戴安全帽或其他头部防护装备。
物业公司责任:
定期检查:物业公司应定期检查建筑物屋檐、外墙等部位,及时发现并清理冰溜子。
设置警示标识:在容易形成冰溜子的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提醒过往人员注意。
加强巡查:增加日常巡查频次,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时,要重点检查冰溜子情况。
及时清理积雪:及时清理屋顶积雪,防止积雪融化后形成冰溜子。对于外挂空调、油烟机管道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也要注意防范流水形成冰溜子。
特别提醒
不要轻易敲打:不要随意用棍棒敲打建筑物上的冰溜子,这样可能会导致其坠落伤人。
关注天气变化:在气温回升或雨雪天气后,要特别警惕冰溜子坠落的风险。
加强宣传教育:社区和物业应加强对居民的安全教育,提高大家对冰溜子危害的认识。
冬季是冰溜子形成的高发季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同时,物业公司和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公共区域的安全。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冰溜子造成的伤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