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新手指南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新手指南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通过将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腋腔肱二头肌与胸肌交界处,可以准确定位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和腋动脉等关键结构。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成功率,还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这些解剖知识和操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解剖学基础
腋窝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重要操作区域,了解其解剖结构对于成功实施阻滞至关重要。腋窝是一个由多个边界围成的锥形腔隙,其上界为锁骨中1/3段,外侧界为喙肱肌,内侧界为胸小肌,前界为胸大肌,后界为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底为肋骨和肋间肌,顶为腋窝筋膜。腋窝内包含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以及臂丛神经的分支。
腋窝内的臂丛神经由颈5至颈8和胸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这些神经在斜角肌间隙处形成三个干:上干、中干和下干。这些干进一步分为前后两股,最终形成六个终末支,包括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这些神经分支在腋窝内围绕腋动脉分布,其中正中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内侧,尺神经位于后方,桡神经位于外侧,腋神经则位于腋动脉的后外侧。
操作步骤
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90度,前臂旋后,手置于头侧。这种体位可以充分暴露腋窝区域,便于操作。
超声探头放置:使用高频线阵探头,横向放置于腋窝顶部,即胸大肌与肱二头肌交界处。探头应与腋窝顶呈垂直方向,以便获得最佳的横断面图像。
定位目标结构:在超声图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腋动脉及其周围的神经结构。腋动脉通常呈现为一个圆形的无回声结构,而神经则表现为点状或短线状的高回声结构。通过调整探头位置和角度,可以找到最佳的穿刺点。
穿刺路径选择:选择一个远离腋动脉的安全穿刺路径,通常是在腋动脉的外侧或后方。使用平面内技术,从外向内进针,可以更好地控制穿刺方向,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
注射局麻药:当针尖到达目标神经附近时,回抽确认未进入血管后,缓慢注射局麻药。观察局麻药的扩散情况,确保药物均匀地包裹目标神经。
评估阻滞效果:注射完成后,等待5-10分钟,评估麻醉效果。可以通过询问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来判断阻滞是否成功。
超声引导技巧
探头选择:使用高频线阵探头(10-15MHz)可以获得更清晰的浅表结构图像。
图像优化:调整增益、深度和焦点,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使用彩色多普勒可以帮助识别血管结构,避免误穿。
穿刺技术:推荐使用平面内技术,即针尖始终在超声视野内,这样可以实时观察穿刺过程,提高安全性。
药物扩散观察:注射局麻药时,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确保其均匀包裹目标神经。如果发现药物扩散不理想,可以适当调整针尖位置。
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血管损伤预防:穿刺前仔细识别血管结构,选择安全路径,避免损伤腋动脉和静脉。
局麻药用量:根据患者体重和手术需求,合理控制局麻药用量,避免过量。
并发症处理:如出现血肿、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
患者监测:操作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安全。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操作,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初学者应通过反复练习和临床实践,逐步掌握这项技能。随着经验的积累,操作者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解剖结构,更熟练地进行穿刺,从而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