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开平碉楼: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探秘
江门开平碉楼: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探秘
2007年6月28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也是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这座被誉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的建筑群,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混凝土高层建筑之一,更是近代中国风雨飘摇时代的独特见证。它融合了欧洲各时期建筑风格与岭南传统建筑形式,展现了华侨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
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开平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早在16世纪中叶(即明朝中期),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谋生,但大规模移民和侨乡的形成是19世纪中叶掀起的海外移民运动。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开发西部,修铁路、淘金矿需要大量劳动力,众多五邑乡亲籍此赴海外谋生,形成“青壮男丁在海外,老弱妇孺守乡里”的情形。当时潭江流域一带洪灾和匪患严重,为了家眷家产安全,华侨有所积蓄后,纷纷回乡或汇款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碉楼林立遂成为五邑侨乡一大特色。
开平碉楼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西方建筑风格,展现了华侨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这里的一砖一瓦,诉说着离别与相聚的悲喜。它们是侨民客居他乡、艰苦创业的注脚,也凝聚着游子对回归故土、阖家团圆的渴望。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开平碉楼不仅是华侨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他们爱国爱家的象征。在这些碉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华侨对故土的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平碉楼,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吸引国际游客的一张亮丽名片。
保护与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平碉楼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一些碉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另一方面,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幸运的是,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碉楼的维护和修复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以及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推广开平碉楼的文化品牌形象等。
近年来,开平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实现全域旅游加快发展。碉楼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通过了广东省验收。
《让子弹飞》取景地
2010年,著名导演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在开平碉楼取景,让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熟知。自力村的碉楼群以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闻名,古榕树、荷塘、稻田与四周的碉楼、民居相映成趣。
铭石楼是自力村最高的一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体的碉楼,由旅居美国芝加哥的华侨方润文于1925年回乡修建。其屋顶中央设有六角攒尖式凉亭,配以绿色琉璃瓦、爱奥尼式柱子和罗马拱券,正面有巴洛克曲线山花,下面是“铭石楼”的匾额。
走进铭石楼,仿佛穿越到楼主人居住的年代。入口处的德国钢板门窗已经锈迹斑斑,客厅摆放着从意大利进口的玻璃屏风。房间内有多个华侨回乡时专门用来装贵重物品的“金山箱”,箱子的大小和数量是华侨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沿着陡峭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楼主人的时髦生活方式逐一展现:西式炊具、第一代手摇缝纫机、台式留声机、进口奶粉和化妆品、浴缸、马桶……
开平碉楼,这座承载着华侨乡愁的建筑群,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静静地矗立在江门的田野间,诉说着一个世纪的沧桑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