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55部存世孤本入选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55部存世孤本入选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23年1月,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成功入选国家档案局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一消息不仅让毕节档案工作者欢欣鼓舞,更为下一步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奠定了坚实基础。
珍贵的文献遗产
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共包含55部(册)文献,形成于1755年至1984年之间,其中49部(册)为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的珍贵文献。这些文献绝大多数为存世孤本,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算术、生物等多个领域,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这批档案文献的载体形式多样,封面材料包括羊皮、牛皮、麻布等,正文则使用白皮纸,均以彝族古文字(以下简称“古彝文”)书写。其中,《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物始纪略》等都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彝文古籍珍品。
古老的文字系统
古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中称之为“爨(cuàn)文”“韪文”“倮倮文”“夷经”等,彝族自称为“能苏苏那”“阿哲苏”“俄索苏”等。它是一种古老的、自成一体的自源文字,与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帕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仍在使用的古文字。
考古发现表明,古彝文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文字的起源密切相关。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土陶器刻划符号、洛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枝古蜀图语等,都与古彝文有相似之处,大部分可以用古彝文识读。据《彝族源流》记载:“哎哺传十代,哎哺好女根,传到娄师颖……心里想知识,口里讲知识,手里写知识。连写在锦上,锦上花琅琅,书卷好比日生辉,图画好比月生光。”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古彝文的产生年代十分久远。
丰富的文化内涵
贵州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本土文字的原创性与文献典籍的丰富性而言,该档案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批档案文献不仅反映了古代彝族对宇宙和人类万物起源的认知,还记载了西南地区彝族人民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以及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巩固西南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历史。同时包含了彝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远古文化、民族政权方国文化(如古滇国文化、古夜郎国文化、古蜀国文化、古罗殿国文化、毗那自桤国文化)、土司文化(如水西文化、乌撒文化、普安文化)等丰富内容。
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贵州省毕节市档案馆和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承担了文献的保存工作。近年来,毕节地区不断加强彝族文字文献收集、文字编译、双语应用等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共收录古彝文单字87,000多个,是世界文字中字数最多、体量最大的古文字。在彝族聚居区实行彝语、汉语“双语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彝文专业人才,为抢救、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古彝文还被用于打造、传播彝族文化,创建古彝文化景观,展现彝族文字之美。
古彝文档案的征集、保护、研究及传承工作,对于赓续中华文脉,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史,以及彝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不仅是对毕节档案工作的肯定,更为下一步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