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非遗里的初四拜年: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
春节非遗里的初四拜年: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春节习俗重要组成部分的初四拜年,也随之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
初四拜年的习俗与仪式
正月初四,在中国民间被称为“羊日”。据晋人董勋《问礼俗》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恭迎灶神回民间,祈求来年平安与富裕。
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了。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接五路财神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地方特色的初四拜年
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初四拜年习俗。在山东部分地区,这一天是女婿携妻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而在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区,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有初四过太岁的习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春节非遗与文化传承
春节被列入非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它意味着我们要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初四拜年作为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拜年习俗可能已经简化或改变,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依然在传承。无论是线上拜年还是线下聚会,人们传递的都是对家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被列入非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视这些传统习俗。初四拜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寄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对生活的重视和热爱。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春节的文化魅力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