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狼山:广教禅寺的大势至菩萨像探秘
南通狼山:广教禅寺的大势至菩萨像探秘
在江苏南通的狼山之巅,有一座千年古刹——广教禅寺。寺内圆通宝殿中供奉着一尊高达4.5米的大势至菩萨像,这尊佛像是狼山寺庙中最大的佛像,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大势至菩萨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菩萨之一,与观音菩萨一起辅佐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在梵语中,大势至菩萨被称为“摩诃那钵”,意为“大势至佛”。佛典记载:“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能以智慧普照一切,所谓‘大势至’”。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离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使众生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
南通狼山之所以成为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狼山位于南通市南郊,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通称五山。狼山居其中,海拔109米,最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众多,其他四山如众星拱月,狼山成为五山之首。狼山原在长江之中,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风,北宋时狼山才与陆地涨接。自宋至清陆续兴建了庙宇殿塔,总名广教寺。佛教中狼山为大势至菩萨道场,列为全国佛教十小名山之一。
广教禅寺始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寺内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体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从山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法乳堂,原为广教寺的“大雄宝殿”,又称释迦殿。堂内三面瓷砖壁画是中国自东汉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画像,为当代著名画家范曾所作。出大殿西侧拾级向上,是一座七级四面的实心砖塔,称幻公塔。纪念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一983年)狼山广教寺的住持和尚智幻,塔北有一碑亭,内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立《抚台平倭碑》,记载明代抗击倭寇的史实。塔西首为紫琅园,原为“三仙阁”,现辟为餐厅。再上,路右侧为白雅雨烈士墓。白是南通人,爱国学者,李大钊的老师,辛亥革命时领导滦州起义,后壮烈牺牲。山东南坡万松岭建有望江亭,在此可俯瞰浩荡长江,江南福虞两山隐约可见。其上为竹葵山房,其前有康熙御碑亭。
登上狼山之巅,即见广教寺的主体建筑群,庙门前大观台,视野开阔,山水田野尽收眼底。庙门两侧有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进门就是萃景楼,是座两层小楼,昔日为戏楼。据戏剧界人士说,这样完好的“寺院舞台”,在全国也属罕见。穿过萃景楼,迎面就是圆通宝殿,内供大势至菩萨,佛像高达4.5米,是狼山寺庙中最大的佛像。两侧塑有“十六尊者”像。殿后的支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高35米,五级四面为南通三塔之一(另两塔为市内的文峰塔和光孝塔)。塔后就是著名的狼山大圣殿。狼山大圣为唐代的释僧迦,他南游江淮,为民医病、治水,深受爱戴。唐中宗尊他为国师,乃一代高僧。殿内大圣菩萨身披龙袍,法相庄严;两旁为他的弟子度慧岸和木叉。殿内终年青烟袅袅,香雾氤氲。
大势至菩萨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南通文化的重要象征。狼山作为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朝圣。每年的佛教节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诵经声、钟磬声回荡在山谷之间,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
除了佛教文化,狼山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山下东南麓有唐代骆宾王墓,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曾随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流亡南通。与骆墓并列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属金应和清《五山全志》编纂者刘南庐的墓,三墓稍上还有朝鲜爱国诗人金沧江之墓。狼山南畅北幽,北麓以山为屏而构园,悬崖陡壁上题刻甚多,称题名坡。园内崖下为曲流溪水,西部临水巨石,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题为“大磊落矶”。至今尚留有张春所建的“赵绘沈绣之楼”和“林溪精舍”、“语梅楼”等建筑。还有松巅阁、海月岩、鹁鸪岩、夕阳洞、仙人洞、寒玉泉等景迹。狼山向西500米,马鞍山西坡的梅林春晓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建筑群。院内曲径连接7个亭阁,依山势起伏联成一体,造型别致,花木满园,早春时节,暗香浮动,乃赏梅佳处。再西黄泥山东冈建有狮踞亭,是观日出、听涛声的好去处。龙爪岩在黄泥山的最西部,多半浸于江水中,那嶙峋黑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