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自然风光与生态保护的典范
龙虎山:自然风光与生态保护的典范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道教文化而闻名。近年来,龙虎山景区在推动绿色旅游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多个生态保护项目的示范基地。
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为保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龙虎山景区实施了先进的生态系统监控项目。景区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包含55个景点和261个景物景观。为了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生态环境监测,景区布置了多套视频监控系统。这些系统采用了无线传输数据、风光互补昼夜供电等先进技术,通过可见光变焦和热成像镜头实现高清成像,不仅有助于监控景区服务中心的人流量,预防集会事件,更有利于管委会处理各种安全类突发性事件。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持续的生态保护措施带来了显著成效。2023年,在龙虎山景区上清镇天门山,护林员首次发现了近危植物——斑叶兰。这种珍稀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500米至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其茎直立,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片上表面呈现出绿色,并点缀着不规则的白色点状斑纹,而背面则呈现淡绿色。斑叶兰的花期在每年的8—10月,斑叶兰的花朵较小,通常为白色或带有粉红色,半张开时宛如一只只张着翅膀的小鸟,如山中精灵。此次发现的斑叶兰植株较小,尚未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斑叶兰的种子是世界植物界中最小的种子,据说5万粒种子加起来的重量仅有0.025克,这一特性使得斑叶兰的繁殖和生长显得尤为珍贵和不易。
而在2023年,上清镇还曾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八角莲群落,数量达近百株。这些珍稀物种的出现,正是龙虎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
龙虎山景区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旅游业。2025年春节期间,景区迎来了旅游热潮。游客中心停车场早早停满了车辆,购票处排起了长龙。景区通过科学调度观光车队、优化服务流程,确保游客能够快速入园。酒店、民宿也推出了特色活动和贴心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龙虎山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优化游览路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 加强游客环保意识教育,倡导文明旅游
- 实施生态停车场建设,减少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 推出绿色旅游产品,如竹筏漂流等低碳出行方式
通过这些努力,龙虎山不仅保持了自然风光的原始魅力,也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旅游体验。景区党委书记王清和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各方合作,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优化旅游服务,共同推动文旅产业迈向新的高峰。
展望未来
龙虎山的生态保护实践,为其他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科技手段监测、科学管理以及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龙虎山不仅保护了自然遗产,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龙虎山的实践模式将为更多景区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