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从东汉到唐末的千年豪门
清河崔氏:从东汉到唐末的千年豪门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在随后的589年,杨广和韩擒虎率兵攻入建康,灭亡了陈国,统一天下。自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三百余年的战乱终于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隋朝除了统一南北、修建大运河之外,还有一大功绩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实际上是杨广为了打压门阀而创立的制度。门阀,是东汉以来非常大的一股政治力量。这股政治力量有一个代表家族,那就是清河崔氏。这个家族从东汉一直到唐末都是豪门,这股政治力量强大到连皇帝都不怕。
根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与房玄龄有过一次谈话。这次谈话主要就集中在抨击清河崔氏。当时清河崔氏的女儿要出嫁,清河崔氏不仅大肆索要彩礼,还对唐朝的官员品头论足。当时想与清河崔氏联姻的官员非常之多,但是清河崔氏连当朝的几位宰相都看不上。理由也比较简单,就是这几位都是寒门出身,这件事触怒了李世民。最终李世民让高士廉重新编了一个《氏族志》,把皇族李氏排在了第一位,而把清河崔氏排在了三等。虽然经历了李世民的打压,清河崔氏还是没有被击垮。之所以他们如此强大,还要从头说起。
按照清河崔氏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姜子牙的后裔。因为祖先被封在了崔邑,而最终姓崔。当然,这种说法一般都不太可靠。就像唐朝李氏要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老子李耳那里。但是春秋那么久远的事情,谁知道中间有没有断香火。而清河崔氏可以考证的历史就是西汉。西汉时期,东莱侯崔业被封在了清河县,这也是清河崔氏的由来。
清河崔氏经过了两汉察举制的发展,跟其他门阀世家一样逐渐成了地方豪强。而在东汉末年,门阀世家成为了各大军阀拉拢的对象。比如当时的袁绍,虽然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是袁氏一族毕竟是在汝南一带的豪门,到了河北也没有什么根基。所以袁绍就开始拉拢河北的清河崔氏。最终袁绍成为了河北大军阀,幽、冀、并、青四州全部在袁绍的掌控之下。
但是袁绍由于自身缺陷,在实力远超曹操的情况下被曹操击败。自己的儿子们又不争气只会互相攻伐。最终曹操进入了河北。曹操是宦官曹腾的干孙子,在东汉是门阀士族们的死对头。曹操虽然一生都在打压门阀,但是东汉时期门阀的势力不是一个曹操就能掀翻的。曹操也选择与门阀合作。这里面就包括了颍川荀氏和清河崔氏。曹操为了能在河北立稳脚跟,将自己的儿子曹植与崔氏女联姻。崔氏的代表崔琰也进入曹魏政权,成为了大鸿胪、光禄勋。从三国时代开始,崔氏逐渐成为了一个一等一的豪门望族。逐渐发展了很多支系,比如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崔氏东西祖等。
三国时代比较短暂,很快就过渡到了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是个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最终还是让弱智司马衷当了皇帝。也是这一时期,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而西晋的虚弱,让胡人趁机攻进了中原。随着五胡进入中原,大批中原门阀开始往江南逃跑。但是清河崔氏由于地处河北,部分族人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就留在了北方。谁也没有想到,这支留在北方的豪门,并没有因为胡人的到来而覆灭,竟然在南北朝时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
在十六国时期,崔氏经历了刘渊、石勒、苻坚仍然屹立不倒。当时几位占据河北的君主为了稳住地方,一直都选择与清河崔氏合作。而到了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击败慕容宝进入中原后,就看中了清河崔氏。当时拓跋氏已经展现出了未来统一北方的气势。拓跋珪意识到想要长期占据北方,就必须要融入中原文化。而融入中原文化的一大关键就是要与门阀合作。所以,拓跋珪就邀请崔宏进入了北魏政权中枢。崔宏也帮助拓跋珪选定国号,建立一系列汉化的法律。可以说清河崔氏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崔宏之后,他的儿子崔浩也进入了北魏朝廷。相比于崔宏,他的儿子崔浩更胜一筹。崔浩是一个可以与前秦王猛相比肩的人物。崔浩生活的时期,中国已经逐渐进入了南北朝。东晋猛将刘裕领军北伐中原。北魏拓跋嗣想趁机袭击东晋军队。此时的北魏朝堂全部附和拓跋嗣,认为此时正是攻击刘裕的机会。但是崔浩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刘裕是当世名将,袭击刘裕一定会失败。果不其然,刘裕摆下却月阵,北魏骑兵大败。
而在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北伐中原的时候,崔浩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当时北魏不仅面临宋军的进攻,还要应对柔然的突然南下。朝臣纷纷认为柔然可能抢一把就走,宋军才是大敌。只有崔浩认为刘裕去世后,南朝军队不再可怕,柔然才是北魏的最大敌人。后来历史果然证明,柔然正是北魏的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