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与婴儿黄疸的关系及注意事项:专家解读
母乳喂养与婴儿黄疸的关系及注意事项:专家解读
母乳喂养与婴儿黄疸是新手爸妈非常关心的话题。许多家长会发现,宝宝出生后不久皮肤会变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母乳喂养是否会导致黄疸加重?如果宝宝出现黄疸,还能继续母乳喂养吗?针对这些问题,让我们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通常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身上。它的发生率大约为1-2%,但实际比例可能更高。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中含有一种叫做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物质,这种酶会使得胆红素在宝宝的小肠中被重复吸收,从而导致黄疸持续不退。
母乳性黄疸有哪些表现?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两种类型:
早发型:与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相似,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然后在两周内逐渐消退。但与普通生理性黄疸相比,母乳性黄疸的黄疸值可能会更高一些。
迟发型:通常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再次加重,多发生在出生后7-14天。这种类型的黄疸持续时间更长,有的甚至会持续1-2个月。
母乳性黄疸需要治疗吗?
大多数情况下,母乳性黄疸是自限性的,也就是说它会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疗。以下是一些处理建议:
继续母乳喂养: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营养来源,不要轻易停止。频繁的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宝宝排便,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观察黄疸变化:定期监测宝宝的黄疸情况,注意皮肤颜色的变化。如果黄疸逐渐减轻,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就无需过分担心。
适当晒太阳:在早晨或傍晚阳光不强烈的时候,可以让宝宝适度接触阳光,有助于黄疸的消退。但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隐私部位。
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虽然母乳性黄疸通常预后良好,但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
- 黄疸程度严重,皮肤明显发黄,甚至眼白也发黄
-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超过2-3周仍未消退
- 宝宝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或伴有发热等症状
专家建议
崔玉涛医生指出:“母乳喂养不会加重黄疸,反而有助于宝宝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只要胆红素水平未超过安全范围,就应坚持母乳喂养。”
张思莱医生也表示:“不主张因黄疸停母乳,除非达到病理值。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营养品,应尽量保持母乳喂养。”
徐蕴华医生建议:“如果黄疸不是很重,可不必特殊处理,多在添加辅食后即可逐步减轻并消退;如黄疸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小儿的饮食。”
特殊情况处理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黄疸值过高(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或20mg/dL),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用配方奶。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大多数宝宝都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如果需要暂停母乳,可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持续分泌。待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此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总之,母乳性黄疸虽然会让新手爸妈感到焦虑,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科学的喂养方式,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的状况。如有疑虑,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