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坛:从皇家祭坛到世界文化遗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坛:从皇家祭坛到世界文化遗产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59730348_121119388
2.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44c14fc23a0170083097e50ea5fd2d75
3.
https://gygl.beijing.gov.cn/whgy/whgy_whhd/202406/t20240608_3708025.html
4.
http://www.cngrandcanal.cn/?archives/355.html
5.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69821
6.
http://www.news.cn/culture/20240923/412c71c677f94f90bd2be6a66b0ffc32/c.html
7.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4753.htm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5%9D%9B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0/16/99076_1128432878.shtml
10.
https://www.cice.org.cn/pubinfo/2024/08/23/500005002045003/bdc9f2724c4d4f32b18e61338ac0e23b.html

2023年,北京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整整25周年。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皇家祭祀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重要场所,天坛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辉煌,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1

天人合一的建筑杰作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大,其建筑布局和设计处处体现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坛,形似“回”字,外坛墙周长6553米,内坛墙周长4152米。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为直角,北侧转角为圆弧形,象征着古人对天地的认知。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最北端是祈年殿,这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2米,直径24.2米,蓝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祈年殿内部设计精妙,28根楠木大柱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蕴含着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的寓意。

祈年殿南面是皇乾殿,用于存放祭祀神牌。再往南是丹陛桥,这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砌甬道,将祈谷坛与圜丘坛连接起来。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使用蓝琉璃砖,后改为艾叶青石铺设。每层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栏杆下向外伸出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等。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北侧,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其正殿及东西配殿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这堵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形成著名的“回音壁”效应。站在围墙内任何位置说话,声音都能清晰地传到远处,这种声学现象令人称奇。

02

祭天文化的千年传承

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古人面对浩瀚的宇宙,将天视为最高神灵,认为帝王是“天子”,必须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天的敬畏和感恩。这种祭祀活动在周代已经形成制度,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明清两代,祭天活动在天坛达到鼎盛。皇帝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一次是在孟春正月上旬的祈谷礼,为百谷求雨,祈祷风调雨顺;另一次是在冬至日祭天,拜谢皇天上帝。祭天仪式极为隆重,主祭皇天上帝时,还要配祀帝王的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之神。

祭天典礼在黎明开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大礼,献玉帛和三杯酒。整个仪式中,皇帝需要由中层平台至上层往返19次,下跪31次,叩头66次。这种繁复的礼仪,体现了古人对天的虔诚和敬畏。

03

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论坛发布的《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在多领域成效明显,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总体态势。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化交流开辟了新途径,“全景故宫”“寻境敦煌”等数字文化产品让海外民众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天坛见证了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的沧桑变迁。如今,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通过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创新性发展,天坛正在以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

从古代帝王的祭天圣地,到世界文化遗产,再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天坛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天坛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