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生态保护:系统治理与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
桂林漓江生态保护:系统治理与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
2025年1月,广西桂林市传来喜讯: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45个子项目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41.26亿元。这一工程的顺利推进,标志着桂林在生态保护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系统性保护:打造“高颜值生态”
近年来,桂林市以“两个保护”为核心,持续推动漓江生态保护工作。总投资约55亿元的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桂林生态保护的重头戏。该工程围绕“一干九支,两山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实施8大类修复工程83个子项目,涵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质提升等多个方面。
在科技赋能方面,桂林建成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综合利用平台,实现了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同时,漓江风景名胜区漓江干流游览排筏全部实现“油改电”,有效减少了污染排放。拆除漓江核心景区跨江电力通讯线缆25处,实现了“无线美”。此外,漓江成为广西首条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江河,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全民参与:共绘生态画卷
在漓江生态保护中,桂林市注重发挥全民力量,形成生态保护合力。2022年,桂林市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进一步营造保护漓江的良好氛围。
在阳朔景区,当地采取了创新的管理模式:将景区经营排筏收益的10%用于漓江沿岸居民年底分红,同时排筏务工者都来自沿岸居民,每家每户轮流上岗,并将船票的近30%直接发放给居民。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居民收入,也激发了他们保护漓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生态红利:助力可持续发展
漓江生态保护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目前,漓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森林覆盖率高达80.46%。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首次现身临桂会仙湿地,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发现植物新物种全州樱花,阳朔漓江沿岸发现风筝果属植物新物种阳朔风筝果。
2023年,桂林市国控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水质评级均为优。漓江站监测数据显示,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达103种,鱼类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漓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桂林市正以生态保护为引领,全力推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2024年,桂林接待游客1.5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9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低空旅游、医美、康养等新业态加速发展,广西(桂林)低空旅游研究院成立,雁山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下一步,桂林将继续推进漓江山水工程建设,确保项目今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赋能、规范运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桂林样本形成,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