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迪·布鲁尔:一位空难幸存者的心理创伤与康复之路
珊迪·布鲁尔:一位空难幸存者的心理创伤与康复之路
2024年1月,我搭乘阿拉斯加航空的班机,从俄勒冈州波特兰飞往加利福尼亚州安大略。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探亲之旅,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黑暗的转折点。
那天,我坐在第11排,父亲在我身边,旁边是一位陌生的乘客。起飞后不久,一声巨响打破了机舱内的平静。我没有看到,在我身后15排的地方,一扇舱门突然脱落,乘客们暴露在近5000米的高空之中。
氧气面罩滑落,机舱内一片混乱。我紧紧搂着父亲和那位陌生人,祈祷着能够平安度过这场危机。在飞机进行紧急降落的过程中,我甚至录了一段视频,向母亲道别,以为自己即将面对生命的终点。
将近11个月过去了,那次空中不到20分钟的恐慌所造成的精神痛苦,至今仍如影随形。尽管我努力通过看心理医生、做呼吸练习等方式来应对创伤,但偶尔还是会做噩梦,梦见自己坐在没有门或框架的直升机上,紧紧抓住座位,不让自己飞出去。
更糟糕的是,我开始害怕巨大的噪音。国庆日那天的烟花声让我感到极度恐慌,不得不躲在室内。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心理创伤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我并非个例。今年3月,28岁的多里安·塞尔达在从休斯顿飞往佛罗里达州迈尔斯堡的航班上,遭遇了引擎故障并起火的惊魂时刻。尽管飞机最终安全着陆,但这段经历让他难以忘怀。他变得异常焦虑,尤其是在考虑旅行时,总是会想到那次险些丧命的飞行。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丽贝卡·B·斯科尔尼克指出,很多人在这些事件发生后都会产生严重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源于事件本身,更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尤其是对飞行的看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航空业对乘客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联邦航空管理局和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都缺乏针对紧急情况后乘客心理健康的处理原则或建议。在一些案例中,航空公司甚至只是简单地提供一张15美元的餐券,试图敷衍了事。
对于空难幸存者来说,及时的专业帮助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在空难幸存者中,47%的人在九个月后有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35%的人有患上抑郁症的风险。这些数据表明,空难后的心理创伤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专业的治疗。
作为一位空难幸存者,我深切希望社会能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为那些经历创伤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心理创伤的复杂性,给予幸存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