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三门峡的历史密码与文化瑰宝
函谷关:三门峡的历史密码与文化瑰宝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这句诗描绘了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传奇场景,也道出了函谷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点,这座古老的关隘不仅见证了无数军事纷争,更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处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这里“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记》记载,函谷关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秦孝公时期,函谷关与崤山共同构成了“崤函之固”,成为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
在历史上,函谷关见证了多次重大战役。公元前318年,楚、齐、魏、赵、韩、燕六国联军攻秦,行至函谷关时被秦军击败,这是“函谷关”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此后,这里成为东方列国攻入关中平原的必经之路,多次成为重大战役的战场。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函谷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函谷关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见紫气东来,预感有圣人将至,果然不久后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恳请老子留下著作,于是老子在此著述了《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这部洋洋洒洒五千言的著作,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该书已被翻译成近百种语言,有2000多种译本。
如今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处处可见道家文化的印记。景区入口处矗立着一尊高达28米的老子金像,重达60吨,采用紫铜锻造贴金工艺制成。金像手持《道德经》,目视远方,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历史佳话。太初宫内,碑文记载了尹喜处理公务和老子著书的情景,是研究道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现代景区的布局与特色
现代函谷关景区占地面积约16.9平方公里,分为函谷关和太初宫两大部分。关楼巍峨耸立,青砖高墙呈凹形南北排开,四座悬山式重檐楼阁尽显雄伟。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关楼、函关古道、太初宫、大道院、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等20余处。
游客在游览时,可以先参观关楼,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再沿着函关古道漫步,想象当年战马嘶鸣的场景;最后来到太初宫,领略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景区内还设有老子文化广场、道德天书等景点,让游客全方位了解这段历史。
函谷关的开放时间为每日9:00至17:30,门票优惠政策包括:70岁以上老人、1.2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残疾人等免票,60岁以上老人、1.2-1.5米儿童、学生等半价优惠。
结语
函谷关,这座见证了中国数千年历史沧桑的古老关隘,如今已成为融道家文化和军事文化于一体的人文游览胜地。它不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要塞,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每年都有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朝圣,追寻老子的智慧足迹,感受这座“道家之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