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国工程进行时丨智能建造为引江补汉工程按下加速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国工程进行时丨智能建造为引江补汉工程按下加速键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07A07G5C00?media_id=&openApp=false&suid=&web_channel=wap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旨在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增加中线工程北调水量。工程设计总工期108个月,目前已进入20个工作面不间断施工阶段,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能化建造。同时,工程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将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引江补汉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至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安乐河口,输水线路总长194.7千米,多年平均调水量为39亿立方米,可有效提高汉江流域的水资源调配能力,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调水量,提升中线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工程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襄阳市谷城县、十堰市、丹江口市。

工程建成后,将把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工程两大“国之重器”紧密相连,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连通长江、汉江流域与华北三地,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据了解,引江补汉工程于2022年7月开工,设计总工期108个月。眼下,建设者们正克服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加速推进中的大国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2年以来,不断加快工程进度。目前,20个工作面正在不间断施工。

在湖北宜昌夷陵区雾渡河镇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正在掘进中的6号隧洞。洞口附近配套有一个废污水处理站,还有一个综合加工厂生产支护隧洞需要的钢材构件,此外还有一个混凝土拌和站提供建设隧洞的混凝土等。

输水隧洞全长194.7公里全部都在山体内部,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工程共设置了25个施工支洞。通过这些支洞,可以实现多个作业面同时开工掘进,大大增加了工程的进度和效率。

一个工程有这么多工作面,怎样实现更好协同管理呢?这就不得不介绍到这个工程的另外一个亮点了,那就是数字孪生。项目部的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可以对隧洞掘进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进行预报预警。一排排大屏幕上实时呈现着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

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可以精准追踪到每个工人的位置和状态。工程全线各个点位布置了200多个实时监控画面,通过满屏的摄像头,可以想象工程的20多条施工支洞正在同时忙碌着。

智能建造助力“愚公移山”

在隧洞建设中,智能建造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施工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对于需要进入隧洞作业的工人来说,人员定位标签堪称他们的护身符。每个定位标签都与工人实名制绑定,进洞前佩戴在安全帽上,进洞后通过洞内定位基站实时数据传输,就可以知道具体位置。当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一键报警系统,和IP广播系统呼叫救援人员,通知工友及时撤离,确保人身安全。

山体隧洞施工掌子面钻孔是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今有了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助力,三个大铁臂同时挥舞,开岩凿壁不知疲倦。原来一个掌子面需要18个人同时钻孔,现在只需要3个人操作就能完成,而且还能实现边钻边测、数据记录和数据传输等信息化管理功能。

挖好隧洞之后,就来到了隧洞加固和支护环节。在综合加工车间里,各类钢材的下料、剪切、弯曲、焊接等多项工序一气呵成。过去一个综合加工厂至少需要30人,现在只需要七八个人就能完成数控加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保护生态 绿色理念贯穿工程始终

引江补汉工程地处鄂西山区,工程通过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把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引江补汉工程6号平洞的施工现场,开挖隧道时所产生的施工废水,正不断通过管道,输送到洞口旁的磁混凝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里。6号平洞直径超12米,向前掘进过程中,每天会产生近1500立方米的施工废水,这些废水里含有悬浮物、石粉、污泥等物质,直排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眼下,借助磁混凝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施工废水经过初级沉淀、混凝沉淀、过滤中和等处理后,可达到地方河流水质标准,实现变废为宝,用于道路清扫、洒水降尘。

不管是污水净化再利用,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引江补汉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边坡防护时,工程创新性采用植被生态混凝土技术,既保持了水土,也让边坡披绿、工地更美;拌和站采用全封闭式料仓,并配备智能喷雾降尘系统,24小时无人值守全自动智能化雾化喷淋,有效抑制粉尘颗粒物扩散,保护大气环境;而工程沿线道路,则用太阳能LED路灯取代传统路灯,实现节能降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