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社交媒体使用如何影响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
最新研究:社交媒体使用如何影响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
2024年,加州理工学院认知神经科学教授迪恩·莫布斯(Dean Mobbs)发表了一项关于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重要研究。研究提出了“DAD”框架,揭示了社交媒体交流中的三大问题:去身体化(Dehumanization)、缺乏责任感(Anonymity)和去抑制(Disinhibition),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在线交流中的毒性增加。
青少年:社交媒体的双刃剑
对于青少年而言,社交媒体的影响尤为复杂。香港精神科医生张凯棋指出,青春期大脑对社交媒体特别敏感,原因在于10至19岁正处于寻找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对同辈眼光、同伴压力和社会压力都特别敏感。这种敏感性使得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显著。
社交媒体带来的心理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持续关注点赞和关注:青少年会不断检查自己的帖子是否获得足够的点赞和关注,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自尊心过度依赖他人的评价。
扭曲的身体形象:频繁接触经过美化的图片,容易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外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引发身体形象问题。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害怕错过社交动态,担心自己在朋友中“消失”,这种焦虑感会促使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还可能成为网络欺凌的温床。张凯棋医生指出,虽然不能简单地将青少年自杀行为归因于社交媒体,但网络欺凌确实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中老年人:社交新选择
与青少年不同,社交媒体对中老年人的影响则呈现出积极的一面。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Changwei Li研究团队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的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降低显著相关。
研究基于9121名基线(2018年)无抑郁症状的参与者和5302名基线已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参与者,结果显示:
- 在无抑郁症状的参与者中,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群两年内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降低了24.0%。
- 对于已有抑郁症状的个体,开始使用社交媒体尤其是参与三种或以上社交媒体活动的人,抑郁症状缓解的可能性增加了24%。
- 持续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个体,抑郁症状缓解的几率最高达到36%。
这一发现打破了“社交媒体只对年轻人重要”的传统认知,表明社交媒体可以成为中老年人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工具。
如何健康使用社交媒体
面对社交媒体的双刃剑效应,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家长引导重于禁止:张凯棋医生建议,与其简单禁止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不如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使用习惯。家长应该帮助青少年理解社交媒体与现实的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设立无网络区域:在家庭中设定特定的“无网络区域”或时间段,如用餐时间和睡前一小时,全家都不使用电子产品,通过父母的榜样作用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
鼓励多元社交方式:除了线上社交,还应鼓励青少年参与线下活动,发展多元化的社交渠道,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
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对于中老年人,应鼓励他们适度使用社交媒体,通过微信等平台保持与亲友的联系,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使用导致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科学认识和合理使用,我们可以最大化其积极效应,减少潜在风险,让社交媒体真正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