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新技巧:护士必学!
静脉输液新技巧:护士必学!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操作技巧直接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多位资深护理人员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从配制液体、排气、选血管、控制滴速、更换液体到拔针等环节,详细介绍了实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配制液体与排气技巧
液体配制:在配制液体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安瓿瓶时,先用砂轮在瓶颈处划痕,再用酒精棉擦拭消毒,然后轻轻折断。使用西林瓶时,先用酒精棉擦拭瓶盖,再用注射器抽取所需药液。
排气技巧:将输液器的茂菲氏滴管夹紧,然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充满整个输液器管道。当茂菲氏滴管内的液面达到1/2-2/3时,关闭调节器,确保输液器内无气泡。
选血管与穿刺技巧
选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静脉瓣、疤痕或感染部位穿刺。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血管。
穿刺技巧:
- 固定血管: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
- 进针角度:一般采用15-30度角进针,对于儿童或皮下脂肪较少的患者,可采用5-10度角进针。
-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方向再进针0.2cm,确保针头完全在血管内。
- 固定针头:用胶布固定针头,避免移动。
控制滴速与更换液体
控制滴速: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和药物性质调节滴速。成人一般为40-60滴/分钟,儿童为20-40滴/分钟。特殊药物如升压药、降压药等需遵医嘱调节。
更换液体:在液体即将输完前,及时更换新的液体。更换时,先夹紧茂菲氏滴管下端的调节器,再更换液体,避免空气进入输液管。
拔针与按压
拔针技巧:拔针时,先用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0.5cm处,再快速拔出针头,按压3-5分钟,避免揉搓。
按压方法:按压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重导致皮下出血,过轻则可能引起渗血。对于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按压时间应适当延长。
特殊情况处理
液体不滴:检查输液管是否打折、针头是否堵塞或脱出血管。如发现应及时调整或重新穿刺。
液体外渗:一旦发现液体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发热反应:如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反应,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技巧
充分准备:熟悉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留置针。
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穿刺前与患者沟通,取得配合。
熟练操作:多练习,提高穿刺技巧。注意观察回血情况,及时调整针头位置。
使用辅助工具:对于血管不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血管显影灯或超声引导进行穿刺。
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针头: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大小的针头。对于儿童或血管细的患者,应选择较细的针头。
正确的进针方法:采用快速进针法,减少针头在皮肤和血管壁停留的时间。进针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
分散注意力:在穿刺前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对于儿童,可使用玩具或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
使用止痛剂:对于特别怕痛的患者,可在穿刺前局部涂抹利多卡因凝胶,减轻疼痛感。
留置针的使用技巧
留置针因其减少穿刺次数、便于护士操作、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留置针: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留置针。对于儿童或血管细的患者,应选择较细的留置针。
正确的置管方法:置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置管后要妥善固定,避免留置针脱出。
定期维护:留置针留置期间,要定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等现象。按照医嘱定期更换留置针。
正确的封管方法:输液结束后,要正确封管,防止血液回流堵塞导管。通常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总结
静脉输液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护理操作,需要护士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操作技能。通过掌握上述技巧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治疗效果。同时,护士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