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建筑历代帝王庙为何为关帝单独建庙
皇家建筑历代帝王庙为何为关帝单独建庙
北京历代帝王庙中为关帝单独建庙的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关帝的神职地位到其在忠义精神中的象征意义,再到其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这一独特现象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坐落在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最高等级皇家建筑,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其政治地位与北京的太庙、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历代帝王庙正殿景德崇圣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
正殿共分七龛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三皇,即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分别供奉五帝、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朝代的185个帝王牌位。
清乾隆皇帝在重修历代帝王庙工竣后,亲题正殿楹联云:“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监;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并多次强调:“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德。”表达了对“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尊崇。
历代功臣名将神位按“文东武西”的布置供奉在东西配殿中从祀。东配殿文臣40位,西配殿武将39位。其中,关帝单独建庙在西跨院,成为奇特的庙中庙。
究其原因,一是关帝在世时虽是人间名将,成神后却已成为统御诸天,管辖万灵,掌理三界十方,“管天地人三才之柄,掌儒释道三教之权。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职。卓哉允文允武,伟矣至圣至尊”的“关圣帝君”,而此尊号,经过了明清两代皇朝不断御旨加封,朝野军民早已形成广泛共识,且已受到广泛的共同尊崇。
关帝圣像两侧的楹联写道:“功高当世允文允武;德被生民乃圣乃神。”正是关帝在历代帝王庙中圣神地位的真实写照。关帝昔为汉代忠良将,现今已是人间福禄神,若与其他名将群祀,则矮化了关帝神职;若与历代帝王同祀,则不符合历史史观和人间规制。因此,将关帝单独建庙,反而能够轻松化解这一矛盾局面。
二是将关帝单独建庙,更是对忠义臣属的褒扬和激励。关帝是中华文化忠义精神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更是历史以来文臣武将尽忠守节的忠义榜样和楷模。在入祀功臣名将的选择方面,明清朝廷的衡量标准,都是以忠义爱国作为首要条件。
《五礼通考·功臣配享》云:“配享之典,国家所以报功而劝忠也。”从祀的历代名臣中,如汉代的张良、萧何、蜀汉的诸葛亮、赵云,唐代的狄仁杰、郭子仪、张巡,宋代的寇准、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明代的徐达、常遇春、于谦等,都是著称当时的忠臣名将。
推崇关帝,更有助于劝勉忠义,精忠报国。因而明清两代无不对关帝的一再褒封。明万历十八年封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初都盛京,建关帝庙地载门外,赐额“义高千古”。清世祖入关,复建庙地安门外,岁以五月十三日致祭。顺治九年,敕封关帝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此后每任皇帝均有加封,以致累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的超长尊号。彰显了明清朝廷对关帝的敬爱和尊崇,这也是历代帝王庙为关帝单独建庙的重要原因。
三是关帝作为“志存一统”、“力扶炎汉”的重要文化代表,和国家大一统思想的精神传承者和守护者,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凝聚民族团结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关帝庙门前楹联写道:“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河山。”
关帝的忠义故事、忠义精神,千百年来在中华神州大地广为传颂,各种祭祀关帝的信仰风俗蔚然成风,由于中华民族各阶层对关帝的共同崇拜和信仰,“国家大一统”思想在民众心中扎下了根,各地域各族群的民众逐渐形成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形成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抗外敌的民族性格,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如湖广蒲圻县知县张圻隆在《创建关帝庙碑记》中云:“帝之赤心义胆,匡复汉祚……登斯庙者,睹其遗像,思其义勇,能使忠孝大节,感发兴起,无宁无愧于圣帝。亦读《春秋》学孔子者事也。此余之所尊崇向往,而愿与蒲之人共之也。”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