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张九龄的匠心之作
梅关古道:张九龄的匠心之作
梅关古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的梅岭,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关”。这条全长约30里、宽1丈余的古道,不仅是古代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通道,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而这一切,都始于唐代名相张九龄的远见卓识。
张九龄与梅关古道的渊源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岭南,却在长安为官,深知岭南与中原交通不便之苦。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张九龄“幼聪敏,善属文”,24岁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深得唐玄宗器重。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因丁忧(为父母守孝)返回家乡韶州。途中,他亲身体验了梅岭古道的险峻难行,深感“岭东(指庾岭路广东段)废路,人苦峻极”,因为路险不能行车,货物都要人背着攀爬而行,行人常有跌下山谷的危险。张九龄认为当时海
梅关古道的开凿工程
张九龄的开山计划得到了唐玄宗的批准,于开元五年(717年)正式开始施工。据《开大庾岭路记》记载,工程历时一年,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新开凿的梅关古道宽1丈余,长约30里,可并行两辆马车。道路两旁设有歇足地和旅店,保障行人安全舒适通行。
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梅岭是五岭之首,地势险峻,需要开凿坚硬的岩石。据利玛窦的记载,当时采用了“科学和劳动”的方法,即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道路两旁还种植了大量树木,既美化环境,又防止水土流失。沿途还修建了多座桥梁,解决了涉水问题。
梅关古道的历史影响
梅关古道的开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极大地改善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状况。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梅关古道“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其次,它促进了经济交流。明清时期,梅关古道的经贸税收占江西税收的1/4,成为重要的经济命脉。此外,它还推动了文化交流。梅岭古道不仅是商路,更是“诗路”。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咏梅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九龄的《梅关》:“梅岭旧传名,林亭此地幽。山光临水尽,江色入云流。”
梅关古道的开通,不仅解决了南北交通的难题,更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它不仅是张九龄个人的政绩,更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和治理智慧的结晶。正如张九龄在《开大庾岭路记》中所言:“自兹而往,可以无阻矣。”这条古道,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商旅的足迹,也留下了张九龄的“风度”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