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大黄鱼:一条鱼的传奇
象山大黄鱼:一条鱼的传奇
在东海之滨的象山县,流传着一个关于大黄鱼的美丽传说。相传秦始皇时期,神仙安期生将金璧倒入海中,瞬间化作无数金光闪闪的大黄鱼,让海边的贫苦百姓通过劳动获得丰收。这个传说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大黄鱼在象山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大黄鱼,这种身披黄金甲的海洋精灵,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珍馐。据《吴地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与东夷人作战时,就曾依靠大黄鱼渔汛解决了粮草危机。从那时起,大黄鱼就以其独特的美味和吉祥的寓意,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捕捞曾一度让野生大黄鱼面临灭绝的危机。上世纪70年代,东海的大黄鱼渔汛逐渐消失,年产量从巅峰时期的19万吨锐减至90年代的50吨。幸运的是,在象山县高泥村,一群勤劳智慧的渔民开始探索大黄鱼的人工养殖之路。
1997年,高泥村引进了岱衢族大黄鱼的养殖技术。经过20多年的科技研发和改革创新,如今的高泥村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大黄鱼养殖基地。这里不仅建成了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还与16家高校和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培育出26个优质鱼苗品种。目前,高泥村拥有3000多个养殖网箱,年产量达1.4亿元,养殖的大黄鱼远销韩国、日本等地。
2025年1月,首本《岱衢族大黄鱼菜谱》在宁波发布,这本收录了66种经典做法的菜谱,不仅填补了大黄鱼烹饪领域的空白,更展现了象山大黄鱼的美食文化魅力。从简单的清蒸到复杂的家烧,从冷菜到主食,大黄鱼的烹饪方式多样而精致。其中,家烧黄鱼配年糕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吃法之一,鲜嫩的鱼肉与软糯的年糕完美结合,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大黄鱼已从昔日的“白菜价”变成了餐桌上的“黄金鱼”。野生大黄鱼的价格更是高达每斤数千元,成为高端餐饮场所的必点菜品。但无论价格如何变化,大黄鱼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海洋的深深眷恋。
从历史到现代,从捕捞到养殖,从餐桌到文化,象山大黄鱼的故事,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渔业的发展历程,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