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十大精品”项目: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上海科技馆“十大精品”项目: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上海科技馆作为沪上科普旗舰和文化地标,正在经历一场全面升级。根据最新消息,上海科技馆将于2025年年底完成更新改造工程,重新面向公众开放。此次改造将全面升级常设展区和科学影城,新增室内外公共空间艺术装置、“明日科创营”等特色功能拓展体验区,致力于打造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科创新空间、文旅新地标、休闲新街区。
在闭馆期间,上海科技馆并未停止其科学教育的步伐,而是通过“十大精品”项目持续发挥着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更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十大精品”项目: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平米博物馆”项目是上海科技馆最具代表性的教育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延伸至校园,目前已成功进入100所校园,通过小型展览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校园内就能体验到博物馆的教育魅力。
“未来馆长说”小馆长培育计划则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领导力和科学素养。项目通过选拔和培训,培育了100名“未来馆长说”小馆长,让他们参与到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中,亲身体验科学文化的魅力。
“自然科学文化艺术课程”系列则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100个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除了上述项目,上海科技馆还打造了多个特色教育品牌。例如,“科创校长空间站”为校长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博物馆之夜”则通过夜间的特别活动,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天文嘉年华”则通过丰富的天文活动,激发公众对宇宙的好奇心。
在展览方面,上海科技馆推出了多个精品展览。例如,“色生万象”展览通过互动体验,让观众了解色彩的科学原理;“自然瑰宝”展览则展示了自然界的珍贵标本,让观众感受自然之美;“长江大保护”项目则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上海科普大讲坛”作为上海科技馆的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近3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交流,分享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
创新驱动:打造多元科普业态
上海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不仅限于线下,还积极拓展线上教育渠道。例如,“无界博物馆”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博物馆;“身边的科学实验室”则通过在线课程,让科学实验走进千家万户。
在科普产品开发方面,上海科技馆也走在前列。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的IP图库,包含“恐龙地带”“生命长河”“珍稀·珍惜”三个主题图库、24个IP形象。这些IP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创产品中,让科学知识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公众生活。
此外,上海科技馆还积极开发科普影视、游戏、绘本等多元科普业态,每年推出300款以上文创产品,不断丰富科普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
上海科技馆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世界一流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为此,馆方制定了详细的三年行动方案,包括7大行动、22项重点任务,推动文化与科技、新质生产力同新质科普力深度融合。
在服务提升方面,上海科技馆将加强国家5A旅游景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增加多语种服务,优化票务系统,持续开展公益惠民活动。同时,馆方还将深化国内国际合作,鼓励优秀科普作品走出去。
在内容建设方面,上海科技馆将每年新增各类原创课程、活动不少于15项,三年推出不少于12个原创临展和巡展,引进不少于3个高水准国际临展。这些举措将确保上海科技馆始终保持其在科普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上海科技馆的更新改造工程和“十大精品”项目,体现了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创新和努力。随着2025年底的重新开放,上海科技馆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公众,继续发挥其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