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文化节:传承虎文化,守护大自然
东北虎文化节:传承虎文化,守护大自然
2025年新春之际,吉林省珲春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东北虎文化节。此次活动以"传承虎文化,守护大自然"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展现了东北虎的独特魅力,更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文化盛宴:中俄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在珲春东北虎豹自然科普馆,一场名为《虎啸新春》的中俄文艺演出正在火热上演。舞台上,中俄两国演员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森林、草原、河畔的背景下,用舞蹈、朗诵、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东北虎豹的活泼形象,以及两国秀美的自然风光。
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中俄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演出中,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他们在参与和欣赏的过程中,悄然培养起保护大自然、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科普教育: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除了精彩的文艺演出,珲春东北虎豹自然科普馆还推出了多项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在科普馆内,讲解员生动讲述着虎豹回归的故事,带领游客穿梭于栩栩如生的珍稀动物标本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景观之间,感受生态修复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电子沙盘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这套系统通过分布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上万台智能红外相机,实时监测野生虎豹的活动情况。游客们可以通过屏幕,亲眼目睹"东北虎打盹儿"、"虎妈带娃巡山"等温馨画面,直观感受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虎文化传承:创新与融合的完美诠释
东北虎不仅是自然界的顶级捕食者,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象征着勇敢与力量,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此次文化节通过多种形式,创新性地传承和弘扬虎文化。
在非遗文创市集,来自哈尔滨及周边区域的上百位青少年,跟着渤海靺鞨绣绣娘学习刺绣东北虎,跟着民俗手工布艺制作技艺传承人学习东北虎的布艺制作,跟着满族民间剪纸传承人学习东北虎的剪纸技法,在与木雕、麦秸画、纸贴画等非遗技艺传承人的互动、体验中收获满满。渤海靺鞨绣绣娘蒋丽娜告诉记者,由非遗传承人传授非遗技艺,让青少年研学游客亲手参与制作带有非遗元素的东北虎手工艺品,寓教于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魅力。
在"说虎"板块,哈尔滨红领巾宣讲团推出由20多人组成的吟诵团队,吟诵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唐飚的《虎之赋》。此外,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哈尔滨松雷大厦中央大街店举办的"东北虎+非遗"座谈会吸引了来自省内外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市场经营者、非遗传承人等畅谈非遗产品的市场营销、精品打造、品牌构建等话题,为非遗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表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科技、教育等行业紧密融合,线上、线下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为非遗产业化及效益最大化注入发展动能,是黑龙江文创产品或旅游纪念品"走出去"的一条可行、必经之路。
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东北虎种群数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据统计,目前稳定生活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已达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也达到80只左右。这一喜人成果,离不开国家公园成立以来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综合业务处处长陈晓才表示,公园通过重塑管理和治理体系,组建管理机构,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了东北虎、东北豹栖息地状况,促进了其种群数量显著增长,实现了对东北虎豹及其栖息地的实时监测,有效缓解了人兽冲突,改善了民生。
为了实现人与虎的和谐共处,国家公园还积极引导原住民转型从事绿色产业,并出台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53岁的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村民张永俊说:"三天对负责的区域巡查一次,每年能增收1万元。"
未来展望:共筑人虎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随着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增加,如何实现人与虎的和谐共处成为新的课题。专家建议,应加强对东北虎迁移活动规律的监测,及时预警潜在冲突区域。同时,继续推进栖息地保护和廊道恢复工作,为虎提供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在此次东北虎进村伤人事件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已启动保险理赔工作程序,协调保险公司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协助地方林草部门开展勘查工作。保险公司和乡政府已为受伤村民垫付了15万元前期治疗费用。
专家表示,未来要继续妥善处理好人虎冲突,建立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努力维护受损群众的利益。
东北虎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度传播。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兽之王,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