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生物多样性调查新发现:9种新纪录植物亮相,司法保护助力生态传承
哀牢山生物多样性调查新发现:9种新纪录植物亮相,司法保护助力生态传承
近日,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在最新一轮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了9种地区新纪录植物,其中包括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哀牢山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也展现了该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
珍稀植物频现,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丰硕
在此次调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漾濞槭(Acer yangbiense)的发现。这种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珍稀树种目前在楚雄州辖区有两个分布区,其中一棵胸径约50厘米、高达25米的漾濞槭,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个体。更令人欣喜的是,这棵树还结满了果实。漾濞槭于本世纪初在漾濞县被发现时仅有5株,经过持续保护,目前野生种群数量已显著增加,人工繁育幼苗达6万余株。
另外两种重要的发现是白花独蒜兰(Pleione albiflora)和矮小独蒜兰(Pleione humili)。这两种植物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其中白花独蒜兰为中国特有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矮小独蒜兰在国内数量更为稀少,本次发现刷新了其已知分布区的最东侧纪录。
独特地理环境孕育生物基因库
哀牢山为何能成为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全长约500公里,是云南省东西两半部气候的分界线。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南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并存,为不同类型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保护区内已知哺乳动物达120多种,包括亚洲黑熊、豹猫、黄喉貂、白腹锦鸡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西黑冠长臂猿在这里分布最为集中,种群数量也最大。植物资源同样丰富,已知野生管束植物1354种,其中长蕊木兰、喜马拉雅红豆杉等4种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创新司法保护,守护生态屏障
面对如此丰富的生物资源,如何有效保护成为关键。普洱法院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新模式,通过设立环资审判多元共治工作站,与多部门签署生态保护合作协议,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的现代环境治理司法保障体系。
特别是在野生古茶树保护方面,镇沅县人民法院依托野生古茶树群落保护法律服务点,构建起“五位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片区内分布着2.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共有47万余株野生茶树,其中一株2700余年的古茶树高达25.6米,胸围达2.82米,被誉为“最大的古茶树”。
通过巡回法庭、法治宣传等方式,当地不仅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注重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据统计,2022年以来,普洱市两级法院共审结环境资源诉讼案件410件,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总体呈递减趋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哀牢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不仅有效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的保护工作,这片被誉为“生物基因库”的神秘山脉,将继续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法治力量的不断加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哀牢山的生态保护之道将更加清晰和有力,哀牢山将继续保持其原始、神秘、壮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