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中国劳工的血泪与荣光
巴拿马运河:中国劳工的血泪与荣光
巴拿马运河,这条全长仅82公里的人工水道,被誉为“世界桥梁”,每年承载着全球约5%的货物贸易。然而,在这条连接两大洋的黄金水道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血泪史。
艰难的开拓者
19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推动了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运输需求。为了缩短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漫长航程,一条横跨巴拿马的铁路于1850年开始动工。最初,工人主要来自牙买加和哥伦比亚,但随着工程的推进,劳动力短缺和疾病肆虐成为严重问题。
1854年,705名中国人乘坐帆船“海巫号”从中国汕头出发,经过61天的艰难航行,抵达巴拿马。这趟被称为“地狱般的行程”中,就有十多人在途中死亡。抵达后,更多的人死于热带疾病,还有人因无法适应环境或因铁路公司切断鸦片供应而自杀。
据历史学家研究,约有2万名中国工人参与了铁路建设,他们被派往地形最复杂的铁路西端,执行最艰巨的任务。尽管面临极端恶劣的条件,中国工人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铁路建设中最困难的部分。
运河建设中的牺牲
1855年,巴拿马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路程,但每个港口的卸货和装船工作既费时又昂贵。1880年,一家曾参与苏伊士运河开凿的法国公司开始尝试建设巴拿马运河。
然而,巴拿马运河的建造难度远超苏伊士运河。工人们不仅要面对蚊虫叮咬、热带传染病和高热高湿环境的威胁,还要克服地形崎岖复杂的挑战。据记载,约有2万名工人(包括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人)死于疟疾、黄热病等热带疾病以及恶劣的丛林条件。
尽管法国公司最终因无法承受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高昂成本而破产,但中国工人在运河建设初期的贡献不容忽视。美国历史学家戴维·麦卡洛在《两洋之间:巴拿马运河的建造,1870年至1914年》中提到,巴拿马运河总工程师约翰·史蒂文斯更倾向于使用中国劳工,并计划聘请1.5万名中国人参与建设。
永恒的纪念
为了纪念中国劳工在运河建设中的贡献,巴拿马人在运河中段的库莱布拉山顶修建了一座“契约华工亭”。这里曾是运河工程最艰难的地方,也是许多中国同胞付出生命的见证。
如今,巴拿马的华裔人口已超过20万,是中美洲最大的华人社区。2004年,巴拿马政府宣布将每年的3月30日设立为华人日,以此赞扬华人对巴拿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历史的延续
2017年6月13日,中国与巴拿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合作的新篇章。目前,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也是科隆自由贸易区最大的商品供应国和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巴拿马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从160多年前首批华工抵达巴拿马,到今天中巴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这段跨越百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与巴拿马人民的深厚友谊。正如巴拿马前总统巴雷拉所说:“这为今后中巴两国开启的新关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机遇时代。”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水道,更是承载着无数中国劳工血汗的历史见证。它见证了中国工人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付出,也见证了两国人民跨越时空的友谊。这条运河,将永远铭记中国劳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