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达礼丨中国千年的烧烤礼仪,说说古人是怎么撸串的?
知书达礼丨中国千年的烧烤礼仪,说说古人是怎么撸串的?
烧烤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方式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简单烧烤,到夏商周时期的"炙"法,再到明清时期的精致烤制,烧烤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将带你穿越千年,探寻古人是如何"撸串"的。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
生活在古代的人,每天变着戏法把他们食物弄得更美味摆上他们的餐桌。像涮火锅、烧烤一类的饮食方式,成为古人"舌尖上"的一道道美味!
废话少说,先猜猜下面这件文物是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端会东县,在古时候,会东县一带的烧烤在全国可是出了名的,很多游客经过会东必定要摆个烧烤炉,撸上几串肉串。于是大家都认为这件东西就是古人用的烧烤架。说起烧烤的起源,还要从人类起源开始说起。
远古时期
我国烧烤的起源,传说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取来"天火"发明了烧烤。他教人们抓鱼、捕鸟,把鱼、鸟等烤熟了吃。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不再闹肚子,身体也更健壮了。因此他们把伏羲尊称为"庖牺——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
(伏羲画像)
而在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发明出鼎、簋(guǐ)、甑(zèng)这些带有蒸煮功能的炊具之前,肉类的烹饪无一例外都是用火直接烤着吃。但在远古时代所谓的"烤"肉,原始而粗犷,人们只是将肉或整或零地直接吊挂穿起来,用火焰直接"烧"着吃。
(远古时期烧烤场景复原图)
如今从烹饪角度细分的话"烧"和"烤"是有非常大区别的:"烤"是指以发热源产生的热空气来加热食物,而"烧"则是将食材直接置于火焰之中——两者的加热温度不同,因为火焰的温度要高于热空气,这对肉中的脂肪影响最大,会发生急速炭化,让肉的外表变得焦黑。
夏商周
虽然人类一开始吃烧烤,是出于生存本能,但即使后世烹饪技术不断提高,中国古人始终没能割舍烧烤。
在商周时期,肉的烤法开始升级,人们研发出了"炙"的方法,基本上脱离了火焰直接烧。从字形上可以看到——上半部分是肉的象形,下面是火。古人精确定义:将肉"贯串而置于火上"为"炙"。
(商周时期"炙"法示意图)
此时烧烤已经是贵族生活中的一道美食了,用来煮肉的铜鼎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而且烧烤渐渐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但除了把作为牺牲的动物整只放在柴堆上烧烤的"燎祭"外,烧烤食品已经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主要食物。贵族们用于祭祀和食用的还有生肉、干肉和用鼎煮的肉。
战国
古时的贵族常常在请客饮酒时,吃烧烤以助兴。《诗经·瓠叶》中有写"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边吃烤兔肉边喝酒。烤兔就酒,越吃越有。
(战国晚期云纹方炉)
楚辞里比较常见的是烤鱼,当然还有烤羊羔、烤鹌鹑和各种野味。华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的古人,吃烧烤也是有礼仪的。《礼记·曲礼》中的"进食之礼",提出了十几条"吃的规矩",其中一条是"毋嘬炙"——就是专门针对吃烤肉的,意思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里塞太多食物的样子太不雅观了,这也说明古人好吃烤肉。
秦汉
秦汉时,烧烤开始流行起来。但最爱烧烤的,还是汉代人。
《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常以烧烤鹿肝生肚下酒";西汉昭帝还举办过"烧烤节"。考古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这种饮食风尚。
比如章丘区博物馆馆藏的铁炉,在各地遗址和墓葬中多有出土。烤炉的四壁都装了衔环,挂上链子,就可以随意地搬来搬去,不会烫到手。烤炉的四个角都是微微上翘,是为了防止烤串从边缘滑下来。铁炉长53.4厘米,宽44厘米,高19.6厘米,用以烧烤食物。现在烤炉里还有当年的铁钎和木炭,是当年烤肉串用的。
(汉代铁炉 章丘区博物馆 藏)
其实汉代时的烤炉已经和现代烤炉没有多大区别了。比如1969年在陕西西安境内的延兴门村出土了一只"上林方炉",经考证,系西汉皇家御用之物,此后出土的烤炉更多,但基本外形设计和工作原理并没有改变,直至今日仍在沿用。
(汉代晚期画像石墓)
为什么烧烤到了汉代会如此受欢迎呢?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料。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期间引进西域诸国的饮食文化,当时,汉代人民以酱、盐为主,后来引进了香料,以及饴糖的甜味调料。香料在食物制作过程中的运用,风靡西汉朝野,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趋之若鹜,烤肉即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
(汉代石墓画像拓片)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曾留下很多烧烤的情景。偌大的厨房里,有人宰羊切肉、有人穿串、有人烧烤、有人端盘子,俨然一套分工细致的流水线操作。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烤肉的烹饪方法和技巧。
(汉墓画像石《庖厨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除了发现惊人完好的辛追夫人,还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竹简。
(马王堆汉墓竹简)
上面记载着当时的烤肉原料,有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犬肝、鸡、狗肋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烤。
魏晋南北朝
(魏晋烧烤砖画"三股叉")
汉魏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把生活在东北、西北地方的游牧民族称为"胡人"。胡人以肉食为主,每个民族的拿手菜都不一样,其中羌人最善常煮食物,貊(mò)人最善"炙"食材,故有"羌煮貊炙"的说法。
(河南密县打虎亭墓出土"烧烤"画像石图)
南北朝时期,烧烤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烧烤不仅用料、式样更加的考究了,而且在调料的配方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隋唐
烤肉的快速发展,起始于北方民族融合的盛世阶段,就是隋唐。
隋时期,整个民族文化的昌盛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发展,老百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消费基础。当时的烧烤主要受南北朝游牧民族烹饪余风影响,烧烤在百姓日常饮食中占很大比例,这时烧烤食物,已经在用火、用料方面有了较详细的要求。
在《隋书》里面有官员烤肉的记载,针对不同材料烤制的肉提出了一定的见解,为后世了解烤肉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财大气粗的大唐,其烧烤品种的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当时人们的笔记中有关烧烤的记录很多,有无心炙、逍遥炙、灵消炙、天脔炙、蛤蜊炙、蝤蛑炙、驼峰炙、牛炙、鸭炙、浑炙犁牛、小蚌肉炙、龙须炙、干炙满天星、金铃炙、光明虾炙、升平炙......
唐代咎殷所撰的《食医心鉴》中即记载了野猪肉炙、鳗黧鱼炙、鸳鸯炙、炙鸲鹆、炙黄雌鸡等多种烧烤类食疗食谱,其中前四种烧烤竟然能治疗痔疮及其并发症。
(唐代烧烤场景复原图)
宋
宋时期,北方民族进一步融合。宋代人继承了隋唐的烧烤风格,食材益发广泛,并被引进节俗之中。
宋朝时人们的烹饪方法已经有很多种类了,烧烤食品也是更为精致多样。宋人个个都是极品吃货,天南海北的食材,吃的是五花八门,吃烤肉的场面和如今差距不大,家人好友们围坐炉前饮酒烤肉,号称"暖炉会"。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元
元朝人对烤羊肉的嗜好相比前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朝廷举行宴会主要供应羊肉。民间食肉,也普遍是羊肉,送礼更是以肥羊为主。
在吃这方面,中国一直在发展,从未被超越。马背上的民族开辟新思路,发明了"烤土拨鼠",凡是有规模的宴会必上此菜……试问谁敢吃?
与过去相比,人们吃羊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朝廷以烤全羊最为讲究,这道菜,色、香、味、形、俱佳,皮酥脆,肉嫩香,是蒙元宫廷餐品之尊,是大宴和祭祖典礼时,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元代烤全羊场景复原图)
明
大明王朝的人们,独辟蹊径的把烧烤吃出了品味。
《明宫史·饮食好尚》中说"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踏雪寻梅时唱词吟诗,那都是穷酸,看着梅花吃着烤肉才是生活!
(明代雪景烤肉图)
清
史料记载,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北京大街上就有小贩,沿街叫卖烤肉。在当时,烧烤菜也是各种宴请之时的主菜。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说,现代吃的烧烤和清朝时期的味道是相差无几的呢?
从古至今,烧烤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方式,经历了长久的变化,在人类的饮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烹饪的进步,已经有了白烤、串烤、红烤、腌烤、酥烤、面烤、叉烤、钩吊烤、铁锅烤、篝火烤……
现代
现在,烧烤店、烧烤摊、户外烧烤随处可见,滋滋作响的烤串伴随着袅袅烟气,所谓的诗和远方以及眼前的苟且,都融化在浓浓的烟火之中,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品味着平凡而美味的人间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