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成渝走廊上的历史宝藏,你打卡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成渝走廊上的历史宝藏,你打卡了吗?

引用
搜狐
15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23132465_121239079
2.
http://www.cq.xinhuanet.com/20250201/e611a9d2fc934d13ba36671ac3182bcb/c.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AA%E5%B4%96%E6%B4%9E/9967099
4.
https://baike.weixin.qq.com/v175310.htm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726541
6.
https://post.smzdm.com/p/aovx4p77/
7.
http://www.sc.xinhuanet.com/20240609/8f15e078c05a48d8858edd045e788c53/c.html
8.
http://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t40vsk/stories/WS66418367a3109f7860ddd307.html
9.
https://www.sohu.com/a/802423261_120388781
10.
https://www.sohu.com/a/783941432_121492536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7%94%AB%E8%8D%89%E5%A0%82
12.
https://www.wuhouci.net.cn/ycdc_list_Detail.html?info_id=16292
13.
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12752
14.
http://www.lubanyouke.com/44560.html
15.
https://www.cq.gov.cn/zjcq/cycq/jplyxl/dsy/dsjp/202409/t20240905_13599455.html

成渝走廊,这条连接成都和重庆的黄金通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贯穿千年的文化长廊。从成都的杜甫草堂到重庆的洪崖洞,沿途散落着众多历史瑰宝,它们见证了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探寻这些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

01

成都:诗圣栖息地与三国忠义庙

02

杜甫草堂:诗圣的成都岁月

公元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其位置。

在这4年中,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部分作于草堂的诗:
《草堂即事》
《怀锦水居止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栽》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春夜喜雨》
《蜀相》
《绝句四首(其三)》
《堂成》
《江村》
《病枯》
《客至》

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有的建筑大都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兴建。1954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1985年改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大门额匾上刻有郭沫若手书的“杜甫草堂”四字。杜甫草堂分为大雅堂、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览区。大雅堂展览大幅壁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以及屈原、陶渊明、李白、王维、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等十二位诗人的雕像。柴门展览区有1997年重建的五开间茅屋故居,室内陈设保留着杜甫时代的样貌;书斋内一张书几,摆放文房四宝, 再现当年杜甫创作伟大诗篇的陈设。茅屋前的石桌和石凳,宛如当年杜甫和朋友吟诗下棋的地方。工部祠展览馆的中文部,陈列着中国从宋代以来历代出版的各种杜甫作品的刻本和铅印本;展览馆的外文部,陈列着杜甫作品的各种文字的翻译本。

2001年底,杜甫草堂东北角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民居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此处原址建立了唐代遗址展览和陈列馆。

03

武侯祠:三国忠义的永恒丰碑

在成都,还有一处承载着三国文化的重要地标——武侯祠。作为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这里不仅供奉着蜀汉皇帝刘备,更纪念着忠贞不渝的丞相诸葛亮。

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最初是刘备的惠陵和汉昭烈庙。南北朝时期,武侯祠始建,且与惠陵、汉昭烈庙同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除惠陵旁的武侯祠,将其与汉昭烈庙合并,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合祀”格局。

04

乐山:大佛镇水,佑护生灵

离开成都,向东南方向行进,我们来到了乐山。这里矗立着一尊高达71米的石刻佛像,它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代开元初年(713年),由凌云寺名僧海通发起。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在此汇合,水流湍急,洪水季节更是水势汹涌,过往船只常常触壁粉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镇压水患,保护人民,海通禅师决定修建这尊大佛,以祈求佛祖的庇佑。

海通禅师深知修建大佛的艰巨性,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亲自监督工程,带领工匠们开山劈石,一点点雕刻出大佛的轮廓。在那个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一切都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完成。然而,海通禅师和工匠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技艺,一步步推进着工程。

然而,修建大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海通禅师圆寂后,工程一度中断。这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人心的考验。然而,佛教的信仰和人民的期盼并没有因此消失。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出巨资续建了大佛。他深知这项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佛教文化的传承,更在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继续推动着大佛的修建。

在韦皋的推动下,大佛的修建工作再次启动。工匠们继续开山劈石,雕刻佛像。他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劳动条件,还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然而,他们凭借着对佛教的信仰和对艺术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工作着。经过多次中断和续建,最终在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这座巨大的佛像终于完工了。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座巨大的石刻佛像,更是一件匠心独运的佛教艺术品。它的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形态逼真。佛像的面容慈祥端庄,目光深邃而平和,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苦难。佛像的衣纹细腻而生动,仿佛随风飘动。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乐山大佛还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之中。它依山傍水而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当你站在大佛前时,不仅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还能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秀美与壮丽。这种将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乐山大佛成为了佛教艺术中的瑰宝。

乐山大佛作为唐代摩崖造像的杰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匠心的体现,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05

大足石刻: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

继续向西,我们来到了重庆的大足石刻。这处始建于初唐、历经五代、盛于两宋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精美绝伦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北宋,至南宋结束,石刻造像达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代表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与特色,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06

洪崖洞:重庆的民俗风情画

最后,我们来到重庆的地标性建筑——洪崖洞。这座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群,不仅是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更是一处融合了观光、休闲、餐饮等多功能的民俗风貌区。

洪崖洞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最初是一座军事要塞。宋代时,这里曾是一座石窟寺庙。到了明清时期,洪崖洞发展成为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贸易码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了重庆市民的避难所。

2006年,洪崖洞经过重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的洪崖洞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吊脚楼建筑风格,更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成为重庆夜生活的标志性景点。每当夜幕降临,灯火璀璨的洪崖洞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07

结语:文化长廊,生生不息

从成都到重庆,从杜甫草堂到洪崖洞,成渝走廊上的这些历史遗迹,如同一颗颗明珠,串联起巴蜀文化的璀璨篇章。它们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历史遗迹前,不禁会思考:这些千年古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文化的洗礼?是艺术的享受?还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或许,这些都是它们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和匠心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所以,不妨亲自踏上这场文化之旅,去感受那些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去品味那些凝结着先人智慧的文化瑰宝。相信你会发现,这条成渝走廊,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长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