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电刺激:科技与人性的碰撞
脑深部电刺激:科技与人性的碰撞
202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完成了一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长青带领团队,为一位27岁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成功实施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这不仅是北京市首例,也是全国首例应用具备大脑感知功能的Percept PC以及最新的SenSight方向性电极系统的DBS手术。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DBS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技术突破:精准调控大脑深部核团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通过植入电极,将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大脑特定深部核团的先进技术。最初,DBS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其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此次手术中,朝阳医院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极大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和治疗效果。团队在手术中采用了机器人导航辅助技术,精准引导电极穿刺到责任核团。这项技术通过实时影像和导航系统,确保电极能够精确定位到脑内特定区域,大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临床突破:为难治性精神疾病带来新希望
这位27岁的患者小刚(化名)自11年前就开始被强迫症折磨,症状包括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曾多次寻求药物和心理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症状愈发严重,逐渐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手术后几天内,小刚的症状就出现了明显改善:严重的强迫思维逐渐减轻,他开始能够正常入睡,情绪也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逐步恢复,能够开始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交活动。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小刚带来了新生,也为众多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伦理思考:科技与人性的碰撞
然而,随着DB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哲学问题。有学者担忧,这种直接作用于大脑的技术可能会改变人的本质,引发“同一性危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杨雨和王国豫教授指出,虽然植入式BCI(包括DBS)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但并不一定会引发同一性危机。关键在于这种改变是否符合患者的内在价值体系和主观期待。如果治疗后的状态是患者所期待的,且没有改变其核心价值体系,那么这种改变就可以被视为“真实的自我”。
未来展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DBS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不仅在于技术本身的进步,更在于如何更好地平衡科技与人文关怀。正如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所展示的,通过创新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可以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随着研究的深入,DBS技术有望在更多疾病领域发挥作用。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其带来的伦理挑战,确保技术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改变人的本质。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DBS技术的发展,应该始终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不是改变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