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度量衡有多重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度量衡有多重要?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6360439_122016939

度量衡,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上古时期的原始计量到现代的标准化计量体系,度量衡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进步。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索度量衡的前世今生。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直尺和软尺、带有刻度的杯子,以及杆秤和天平等。这些计量器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中国古代,先民把计量物体长度、容积和重量的量器,统称为“度量衡”。

我们可以随口说出,不少与度量衡单位有关的成语,如:一丝一毫,入木三分,升斗小民,半斤八两,千钧一发等等。

但是,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比这些成语复杂得多;度量衡的作用,也重要得多。先看一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计量粮食的单位,分别是升、豆、区、釜和钟。4升为1豆,4豆为1区,4为1釜,10釜为1钟,即1钟为640升,这是齐国“公量”。齐国后期横征暴敛,大失民心,大夫田氏想取而代之。为收卖民心,田氏另设“家量”:5升为1豆,5豆为1区.....1钟为1000升。在借给百姓粮食时,就使用家量,当百姓还粮食时,则使用公量。这样,百姓向田氏5升粮食,只需还4升......借1000升,只需还640升。此举大受百姓拥护。公元前386年,田氏逼迫齐康公退位,并自立为齐国国君。

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其中田氏巧用度量衡,起到了一个不小的作用。

在古代,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如缝制衣物,制作器具,商品买卖等等,大到国家的运转,如收纳税赋,修建城池,制造兵器等等,都离不开度量衡。在度量衡得到广泛使用的过程中,渐渐成为了统治的象征。据《礼记》记载,周公曾“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度量衡的混乱与统一,往往也体现出国家的混乱与统一。

一、度量衡的产生

度量衡大约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址出土的一组陶质量具,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量器,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中国上古人民,从原始的采集、打猎,发展到了耕织、蓄畜的生活方式,并积累了长短、大小以及多少等概念。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产生了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活动,这为度量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据《史记》记载,最初是由黄帝创立了五量:度、量、衡、亩、数。最初的度量衡单位,都与人体相关。例如:

布指知寸:一指的横向宽度,叫一寸;

布手知尺:拇指与中指张开的长度,叫一尺;

舒肘知寻:两臂伸直的长度,叫一寻;

掬手成升:一手所盛的叫溢,两手合盛的叫掬,一掬为一升;

迈步定亩: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跬是测量土地面积的最小单位,两跬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等等。

但由于人与人的身体各不相同,高矮胖瘦,手脚大小长短也不同,所以这个与人体相关的单位,其实很不标准。直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和“准绳”作为测量工具,并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这是最早的度量衡法定单位。

二、度量衡的演变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寸、咫、尺、丈、寻、常、仞、引、丈等。尺是长度基本单位。后来又有了分、厘、毫、秒、忽等小单位。一直到清未,长度小单位最终定为毫。

古代的容量单位,有溢、掬、升、斗、斛、豆、区、釜、钟、龠等。升是容量基本单位,斗和斛为实用单位。还有粟、圭、抄、撮、勺等小单位。

古代的衡器即杆秤,秤锤称作“权”。权的重量单位有铢、两、斤、钧、石五种。在两以下,还有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到了宋代,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并一直沿用至明清。

度量衡还分十进制和十六进制。度和量是十进制,但衡是十二进制,如成语“半斤八两”,为什么不是五两?这是因为古代一斤是十六两。

在不同的年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各不相同。

以量器的单位为例:齐国是升、豆、区、釜、钟;赵国是溢、升、斗;魏国是半斗、斗、钟;秦国则是升、斗、桶 。

此外,古今的计量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

以1尺为例:当今的1尺长33.3厘米,但在商朝,1尺约为16-17厘米;周朝与秦朝,约为23厘米;两汉时期,约为23~28厘米;隋朝,约为25厘米;唐朝,约为30厘米;宋朝,约为31厘米;明清两朝,尺度分好几种,以营造尺为标准,都是32厘米。

以1升为例:当今1升为1000毫升,但在战国时期,楚国约为226毫升,齐国约为200毫升,赵国约为175毫升;秦国约为190-200毫升;隋唐辽宋时期,约为600~660毫升;明朝约为1022毫升;清朝约为1035毫升。

以1斤为例:当今1斤为500克,但在春秋时期,约为251克;秦汉约为258克;隋唐约为680克,明清约为590克。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度量衡是十分复杂与混乱的,这对百姓日常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度量衡的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度量衡的统一

公元前344年,商鞅变法期间,制造了一个铜方升,上面刻有铭文:十六尊五分尊之壹为升。尊即是寸,规定了秦国1升的标准(约当今200毫升)。此外,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计量器具的规范和标准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代代沿袭,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几个时期,度量衡制度多次陷入混乱状态。直到隋朝建立后,度量衡再度得到制一。

唐宋时期,计量单位由非十进制的两、铢、累、黍,改为十进制的两、钱、分、厘、毫。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带来了度量衡的新概念。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规定度量衡的基本单位为:尺、升、两。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规定权度分为营造尺库平制(甲制)与国际权度公制(乙制),以铂铱公尺与公斤原器为标准。甲制长度以营造尺1尺为单位,重量以库平1两为单位;乙制长度以1公尺为单位,重量以1公斤为单位。但因为两制换算繁琐,难以推广,度量衡混乱的局面得不到改变。

民国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公布了《度量衡法》,推行公制和市制,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即是1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这个计量标准意义重大,沿用至今。

四、当代度量衡:计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度量衡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1952年,中国引进了一批计量基准器和标准器,作为国家的计量基准和标准。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度量衡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中国度量衡制度,迅速得到了恢复和统一。

1953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度量衡”一词不再沿用。长度、容积和重量这三种量,被纳入“计量”中。

1985年,我国颁布了《计量法》,并加入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成为国际法制计量组织成员国之一。

从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单位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度量衡”,发展到今天的“计量”,仍然在人民生活、生产贸易、科学技术、国防建设等重要领域,起着重大的作用。

知识贴士:

长度基本单位,当代用“米”,而在古代,长度单位也与粮食相关。古人以长度为9寸长的黄钟律管,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 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恰合一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