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张艺谋《活着》:从苦难到坚韧的生命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张艺谋《活着》:从苦难到坚韧的生命力

引用
澎湃
12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21993
2.
https://www.sohu.com/a/821110213_121798711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PTD9LD053469M5.html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02A05I8000
5.
https://www.cnprose.com/article-detail/BXXXVPDB
6.
https://www.echineselearning.com/zh-hans/blog/ib-chinese-analysis-and-symbolic-significance-of-the-cow-image
7.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222/c404030-40181661.html
8.
https://m.qidian.com/ask/qbpdyhvnjtu
9.
https://www.kemingbaike.com/baike/2024101267261.html
10.
https://yuhua.zjnu.edu.cn/2024/0313/c7411a461309/page.htm
11.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3433
12.
https://m.yule.360.com/content/3817183

截至2023年,《活着》的销量已超过2000万册,仅2018年一年就售出200万册。这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获得了包括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在内的多个重要文学奖项。

01

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

《活着》最初发表于1992年第6期的《收获》杂志,是一部中篇小说。作家余华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张艺谋的启发。当时,张艺谋已经买下了余华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的电影版权,在讨论剧本时,余华将尚未发表的《活着》拿给张艺谋看。张艺谋对这部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其故事张力和画面感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于是决定提前拍摄《活着》。

在小说发表之前,余华就已经将《活着》的电影版权卖给了当时声名日盛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1992年11月,张艺谋先买下余华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的电影版权,在剧本讨论时,余华把即将发表的新作《活着》也拿给张艺谋看,张艺谋对这部作品更感兴趣,故事的张力和画面感非常适合拍电影,他决定提前拍摄《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活着》,是《活着》的初版本,字数不到六万字,文末署明创作日期为“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二日”。初版本故事架构已经完成,参考导演、文学策划和编剧的意见,余华在写剧本过程中对小说做了一些修订和改写,“多写了大概4万字,后来我觉得这4万字写得挺好的,就把它放进了书里。出书的时候就变成不到11万字,从一个大中篇变成一个长篇,就是今天的这个版本。二十年没有修改过”[5]。1993年11月,修改后的版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由此,后续长篇初版本(1993年)、作品集版(1995年)、“南海版”(1998年)、上海文艺版(2004年)以及出版25周年特别修订版的定本(2017年)差异不大,作品即来自于1993年这次从中篇到长篇的修订和改写,这一版本即大众图书市场和读者最常接触的“常销书”和“畅销书”。本文所谈论的《活着》是以1993初版本为基础的长篇小说,版本是出版25周年特别修订版的定本(2017年)。

作家马原看过余华《收获》版《活着》后,对小说印象不深,对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活着》也不满意,但他高度赞赏修改后的长篇初版本,“长篇版《活着》有着中篇版、电影版所没有的节奏,充满信心,大步往前去;舒缓、平实,具有了可以让人触摸的质感。而这些都是余华先前作品中很难见到的”[6]。即便如此,《活着》出版之后,作品也并未一炮打响,而是在时间的淘洗中逐渐浮出水面,从默默无闻到为业内和读者所知,大概经过了六年时间,直到1998年“南海版”上市才成为畅销书,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出版社几乎以每个月加印一万册的速度来满足此书的市场需求”[7]。《活着》和后续受到关注的《许三观卖血记》让余华在大众读者心目中积累了巨大的名声和口碑,并逐渐获得专业读者和专家的认可,“1996年以后,‘系统化’‘学术化’的评论文章与日俱增,‘先锋’与‘转型’成为了文学批评的轴心词汇”[8]。当时主要的评论家陈思和、陈晓明、吴义勤、洪治纲、郜元宝、谢有顺等人认为1990年代后余华的小说在叙事、思想上日臻表现出独特性,并从民间叙事、先锋转型、写作主题、文学史定位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和阐释。基于前期的积累和长时间的书写断档,2005年的《兄弟》、2013年的《第七天》、2021年的《文城》一经出版即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02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活着》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文化元素莫过于“牛”的意象。小说开篇,福贵以训斥牛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一场景不仅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农村场景,也为后续故事奠定了基调。牛在这里作为引子,预示着福贵与命运抗争、默默承受苦难的生活状态。

牛在小说中象征着一种希望,这种希望不仅体现在福贵对买牛的渴望上,更体现在他对生活的坚持和对未来的期许中。徐老爷对福贵说的“事要一件一件地做,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的话语,以及福贵为买牛而攒钱的举动,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这种希望成为了他活下去的动力和支撑,让他在面对苦难时依然能够坚持前行。

牛自古以来就是力量的象征,如“九牛二虎之力”等成语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牛也有倔强的一面,人们常用“牛脾气”来形容那些生性倔强的人。在《活着》中,牛的力量和倔强象征着福贵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的意志。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打击,但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力量和倔强让他能够在逆境中挺立不倒,展现出生命的坚韧不拔。

03

张艺谋的导演手法

张艺谋在拍摄《活着》时,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摄影师出身的优势,对画面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善于运用视觉语言,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坚韧。在拍摄过程中,他注重细节和演员表演的真实感,力求让每一个画面都充满张力。

张艺谋对演员的指导也十分到位。葛优饰演的福贵,从年轻时的纨绔子弟到历经沧桑的老人,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性和生命的韧性。巩俐饰演的家珍,则以其细腻的表演,诠释了中国女性的坚韧与温柔。两位主演的精彩演绎,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情感深度。

04

影片的主题与人文关怀

《活着》通过福贵一家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巨变。影片中,福贵从一个富有的地主少爷,因赌博而家道中落,经历了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等历史事件,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家人相继离世,只留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影片对苦难的描绘深刻而真实,但并未陷入绝望。相反,它展现了一种生命的韧性。福贵在面对无数打击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影片想要传达的核心主题。正如福贵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不仅是一部个人的苦难史,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它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5

结语

《活着》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张艺谋通过精湛的导演手法,将余华的文字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影像,让观众在感受历史变迁的同时,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