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AI助你防诈,这些技巧要牢记!
大数据+AI助你防诈,这些技巧要牢记!
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全球性难题,据统计,仅2023年全球金融服务欺诈的总成本就高达4850亿美元。面对日益复杂的诈骗手段,传统防范方法已难以应对,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为反诈工作带来新的希望。
AI反诈:金融安全的新防线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宣布将于2025年1月推出首个应用于反诈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将利用Swift网络上每年数十亿笔交易的假名数据来识别和标记可疑交易,以便实时采取行动。
Swift的AI欺诈检测功能将以现有的支付控制服务为基础,采用异常检测技术,通过比对历史交易数据和当前交易流程,识别潜在的异常行为。为了进一步增强全球反诈合作,Swift还引入了联邦学习技术。该技术允许多个金融机构在不共享具体数据的前提下,通过AI模型分析和共享反诈经验,提升整体防护水平。
作为全球金融交易通信的中枢,Swift的网络覆盖了全球11,500家会员金融机构,每天处理大量跨境支付信息。这使得Swift成为网络攻击的首要目标。尤其是在2016年发生的著名的孟加拉银行黑客事件中,黑客试图通过Swift网络窃取近10亿美元,虽然最终被拦截,但黑客仍成功盗取了8100万美元。这起事件暴露了小型银行对Swift系统的依赖,以及其Swift网络安全防护的不足。
新型诈骗手法层出不穷
随着技术进步,诈骗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近期,多地出现“神秘顾客”以订制“现金花束”为名,实则进行洗钱的新型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或拉拢本地人员联系商户,盯准商户服务客户的心理,提出个性需求。商户因前期做过类似定制礼品盒或基于大额订单,大多会迎合客户需求,最终导致陷入洗钱案,银行卡因涉案被冻结。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公安局包头公安处破获的一起以“交友约会”为名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中,诈骗团伙半年诈骗所得流水高达1.4亿余元。该团伙设有“炒群组”“接待组”“操刀组”等多个小组,通过引诱受害人充值成为“会员”,再以免费约见、协助订房、上门服务等虚假“权益”升级,诱导受害人继续充值。当受害人成为最高等级“会员”后,便会被移交给“操刀组”,由他们以“刷单可免除约见费用,还能获得高利回报”等幌子,引诱受害人刷单、转账。当受害人无钱可骗时,再把其拉黑屏蔽。
更令人担忧的是,AI技术正被用于诈骗活动。香港警方披露的一起AI“多人换脸”诈骗案中,一家跨国公司职员在所谓视频会议中被骗转账2亿港元,而会议中除受害者外的其他人员,全部是经过AI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如何防范新型诈骗?
面对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技巧:
个人信息保护: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等重要信息,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不明二维码。
账户安全:绝不出租出售银行卡、手机卡,避免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加强账户安全管理,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换。
金融安全意识:密切关注媒体报道的新型诈骗手法,了解最新诈骗手段。对涉及钱财的交易保持警惕,不轻信高回报的投资承诺。
支付习惯:对外转账时务必通过电话核实确认。使用移动支付时,开启双重认证,增加账户安全性。
技术防范:利用AI技术识别可疑交易。例如,可以通过要求对方在视频对话时挥手等方式,识别AI换脸的异常情况。
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和声音权的规定,提高法律意识。
电信网络诈骗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反诈工作将取得更大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共同维护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