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滦州古城,感受千年皮影魅力
走进滦州古城,感受千年皮影魅力
走进滦州古城,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繁华市井。这座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的古城,不仅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更孕育出了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滦州皮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艺术瑰宝,至今仍在古城中熠熠生辉。
从明代流传至今的光影传奇
滦州皮影,又称“滦州影”或“驴皮影”,是冀东皮影的重要代表。据史料记载,滦州皮影始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枝花”,是唐山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滦州皮影的兴起,与滦州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古城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自古就有“枕燕山而踏渤海,屏京津而扼关外”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共有十八位帝王亲临此地,乾隆皇帝更是留下“揽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的赞誉。这样的历史底蕴,为皮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滦州皮影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首先,滦州皮影在材质上独具匠心,选用上等驴皮制作。经处理后的驴皮具有净亮透明、柔韧性高的特点,使得皮影人物既结实耐用,又栩栩如生。
在制作工艺上,滦州皮影有一套严谨的流程,主要包括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上油、组装八大步骤。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其中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皮影艺人们需要具备高超的雕刻技艺,才能在薄薄的驴皮上雕刻出精细的图案。
在造型设计上,滦州皮影也有其独特之处。影人造型简练,色彩绚丽。正面人物中的小生、小旦采用写意性的镂空脸设计,通天鼻,眉与眼成环状连结,嘴部简化为一小段红线,下颌为直角。这种设计既简约又传神,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特征。
更值得一提的是滦州皮影独特的演出方式——“掐嗓”。这是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表演者需要用手指压迫脖子来挤压声带,使声音变得结实、明亮、穿透力强。这种独特的发声方式,为皮影戏增添了更多艺术魅力。
活态传承中的文化瑰宝
在滦州古城内,皮影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古城内的皮影博物馆是了解这门艺术的最佳去处。博物馆内不仅展示了从清代至今的大量皮影精品,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皮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除了静态展示,游客还可以在古城内欣赏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在专门的演出场所,皮影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和独特的“掐嗓”技艺,为观众呈现一出出精彩绝伦的剧目。《五峰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经典剧目,让人大饱眼福。
更有趣的是,游客还可以亲自体验皮影制作的乐趣。在古城内的体验工坊,皮影艺人会手把手教游客制作属于自己的皮影人物。从描样到雕刻,从上色到组装,每一步都能让游客感受到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
滦州皮影不仅是古城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新时代的今天,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其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