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在安庆:文化瑰宝的新篇章
黄梅戏在安庆:文化瑰宝的新篇章
“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这句流传已久的诗句,道出了黄梅戏与安庆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虽然发源于湖北黄梅,却在安庆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唱响大江南北,享誉五湖四海。
安庆:黄梅戏的第二故乡
黄梅戏最早以民间小戏的形式出现在安庆地区。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申报》就有关于安庆关外“黄梅淫戏”(黄梅调)演出的报道。当时的黄梅调已经具备了正规剧种的雏形。著名音乐家张锐在1954年描述安庆的黄梅调时写道:“老腔的节奏较简单,音域也较小,曲调变化也不大,但却带有浓厚的乡土味道,特别是当地群众用安庆话唱起来,听了觉得自然、朴素、清切……老腔更接近民歌一些……太湖一带的唱腔还带有山歌味道……。”
安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西接湖北,南邻江西,长江进入安徽首先“遇见”安庆,“拥抱”起有古南岳之称的天柱山。天柱山又称“皖山”,曾是皖国故地,也是古皖文明的发源地,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这种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安庆浓厚的戏曲文化传统。
传承与创新:黄梅戏在安庆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安庆市致力于打造“戏曲名城”,大力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黄梅戏剧团团长和骨干由安庆培养,黄梅戏领域15位“梅花奖”获得者中有10位出生或成长于安庆。这种人才优势为黄梅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安庆市还搭建了多个演出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该艺术节自1992年创办以来,历经3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梅戏院团汇聚安庆,带来新创剧目和经典保留剧目,形成艺术相融、梨园盛会的浓厚氛围。据统计,艺术节先后推出200多部黄梅戏优秀剧目,展示全国400多个专业剧团和戏曲团体艺术风采,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戏迷票友到安庆互动交流。
黄梅戏:安庆的文化名片
黄梅戏已成为安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安庆的大街小巷,黄梅戏的旋律时常飘荡。白天,人们可以游览长江岸边的振风塔,感受倒扒狮街的热闹商号;晚上,则可以走进剧院,欣赏《天仙配》的悲欢离合,品味《女驸马》的智慧幽默。
安庆市还积极推动黄梅戏的对外交流。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每年演出400多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剧院不仅在北京、香港等地举办演出季,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将黄梅戏的魅力传播到海外。
结语
黄梅戏与安庆,这对相得益彰的文化组合,共同谱写出一段段动人的戏曲传奇。从最初的民间小戏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在安庆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而安庆,这座“有戏”的城市,也因黄梅戏而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