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权结构变化记录
洋河股权结构变化记录
改制前
公司控股股东洋河集团前身为江苏洋河酒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的 100户地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之一。江苏洋河酒厂始建于 1949年7月,原名淮海贸易公司三分公司洋河槽坊,后改称苏北淮阴区酒类专卖事业公司洋河制酒厂,1951 年 9 月更名为苏北行署专卖事业公司洋河酒厂,1953年4月更名为地方国营洋河酒厂,1986 年 8 月更名为江苏洋河酒厂。1997 年 5 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苏洋河酒厂整体改制为洋河集团,目前是由宿迁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洋河集团与中食发酵、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起草了国家标准 GB/T10781.1-2006《浓香型白酒》。
改制
本公司系经江苏省人民政府以《省政府关于同意设立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苏政复[2002]155 号)批准,由洋河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上海海烟、综艺投资、上海捷强、江苏高投、中食发酵、南通盛福等 6 家法人和杨廷栋、张雨柏、陈宗敬、王述荣、高学飞、冯攀台、朱广生、钟玉叶、薛建华、沈加东、周新虎、吴家杰、丛学年、范文来等 14 位自然人,以发起设立方式,于 2002 年 12 月 27 日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设立时在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设立时的注册资本为 6,800 万元,全体股东共出资 10,372.02 万元,按 1:0.65561 的相同比例折股,股份总数为 6,800 万股,每股面值 1.00 元。2006 年 3 月,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以每股 2.39 元的相同价格,以现金方式分别认购公司新增加的 1,135 万股和 1,065 万股股份,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 9,000 万元,股份总数为 9,000 万股。2007 年 3 月,公司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每 10 股转增 5 股,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 13,500 万元,股份总数为13,500 万股。2008 年 1 月,公司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每 10 股转增 1.5 股,同时以未分配利润向全体股东送股,每 10股送 18.5股,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 40,500万元,股份总数为 40,500 万股。
到2009年上市时,股权结构为
简单归纳一下,洋河的股东是由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构成。法人股东中,实控人为宿迁市国资委。蓝天贸易,蓝海贸易为管理层持股平台。上海捷强,上海海烟为上海地区大型烟酒批发商,都是国企背景,代表经销商利益。其余股东为财务投资。
上市
14位发起人和部分管理层透视持股如下:
2009年洋河出让10%的股份4500万股,募集资金27亿,到此形成了津津乐道的三三制股权。
但实际上持股平台内部分布严重向头部倾斜,单是杨廷栋和张雨柏二人的直接持股+间接持股就达到4965万股之多,比上市发行的股份还多,股份占比高达11%,事实上在管理层中张杨二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但张杨二人实际出资额为198.6万元,占比大约2%,即使算上设立时的奖金出资也才3%。
并且两个持股平台覆盖的员工数量也仅有125人,上市时员工人数为3715人,覆盖比例大约3.3%。
也就是说,洋河改制带来的高速发展只有3.3%的员工享受到了,其余人并未享受发展的红利。在这3.3%的员工之中财富也高度向顶部集中,这就能理解为什么洋河老员工堵门闹事了。以数据第三视角来看,很明显存在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
当然,不可否认张杨的功劳:
推出洋河蓝色经典,占据次高端白酒的赛道;
推动洋河股份在2009年完成上市;
在2007-2013年间大力推进窖池建设,名优白酒基酒产能足以支撑未来多年发展。
这些功绩推动了洋河高速发展,但获得的利益我个人认为是远远超过功劳。
第二任管理层
2012年杨廷栋任期满后由张雨柏接任董事长,但张和杨本身就是发起人,拥有的股份也差不多,所以把2012-2015张的任期同样算作第一任管理层,实际上第二任管理层就是2015年上任董事长的王耀,同王耀一道的钟雨升为副董事长,总裁。此时的股权结构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虽然之前有多次转增和减持但整体上占比变化很小。
直到2016年蓝色同盟成立,再股权结构上有了明显变化,原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合并为蓝色同盟,有蓝色同盟继承原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的股份和权利,2017年11月完成合并,蓝色同盟股权结构如下:
变动后2017年股权结构为
蓝色同盟持有21.44%洋河股权,主要管理层持股为:
2017年总股本为15.07亿,张扬对应占比8.8%,相比上市初的11%有所下降是由于期间不断减持。而第二任管理层王耀持股比例0.08%显得微不足道。
集中减持
2020年11月18日-20日,蓝色同盟大宗交易减持2262.67万股
2020年11月25日至2021年11月22日,蓝色同盟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807万股
2021年报蓝色同盟持股比例从21.44%下降为17.58%:
主要管理层穿透持股:
两次减持套现115亿,金额很大,减持股数量占蓝色同盟超20%,2020和2021这两年虽然正好的股价飞涨的时候,估计是觉得业绩和股价不太匹配了,借机减持套现养老了。
第三届管理层
张联东于2021年2月上任董事长
新一代员工持股计划
2019年10月29日公司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的方案》,同意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15亿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35.00元/股(含),回购期限为自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本次回购股份用于对公司核心骨干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公司实际回购期间为 2020 年 1 月 21 日至 2020 年 10 月 29 日,公司 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 回购公司股份数量为 9,661,310 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 0.6411%,购 买的最高价为 131.99 元/股,最低价为 80.37 元/股,回购均价为103.73元/股,已累计使用资金总 额为 1,002,128,680.79 元(含交易费用)。
2021年7月发布《第一期核心骨干持股计划(草案)》,持股计划设立时资金总额不超过 1,002,167,686.30 元,以“份”作为认购单位,每份份额为1.00 元,本持股计划的份数上限为 1,002,167,686.30份。本持股计划的总人数共计不超过 5,100 人。
2021年9月发布《关于第一期核心骨干持股计划非交易过户完成的公告》,本持股计划实际 认购份额为 945,850,000 份。
持股计划份额如下:
其它核心骨干持有91.72%,换算为股份大约平均每人持有1735股,市场价值大约18万。
加入员工持股计划后的管理层穿透持股为:
需要说明的是,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不是免费的,是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回购,员工再从公司那里认购,公司并没有付出成本,员工认购的虽然是份额,但是相当于是以回购均价103.73元/股在二级市场买入。
通过对比可发现,相比于初代管理层,张联东持股成本为1000万元,张廷栋张雨柏合计投入才200万,虽然时代不一样,但差距确实巨大,容易产生对比心理。
关于这个持股计划我没明白为什么不是免费赠予员工,像腾讯的员工激励都是给出一定的条件免费获得股权激励,洋河的持股计划需要自己购买,并且价格没有折扣,还要附加两年业绩考核条件,如果达不到股份就会被收回出售,并以出资金额和售出金额孰低的原则返还持有人。
怎么看都是对公司有利,既然如此,员工为什么不自己再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呢?自己买不仅没有业绩考核,还可以自由买卖。怎么看这个持股计划都没有诚意。
唯一让人有购买欲望的就是回购是2020年完成的,而持股计划是2021年发布的,这中间有不小的差价,如果通过二级市场买入,买日价格必然贵很多,正好2020-2021年股价涨了很多。
这让我感觉公司实际上是利用了这一波市场上涨才卖出去持股计划,如果到2024年发布,估计就没有几个人会买了。
后记
洋河自上市后股权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一直是由国资委,管理层经销商,公众股东构成。
三届管理层,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第一届由于某些原因,在初期拿到最优质的资源,获得了最丰厚的利益,同时,功绩也是最大的。
而王耀时期持股就相比少了太多,但仍然持股较多,到了张联东时期持股相比王耀又显得微不足道,并且张联东持股成本是最高的。
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和洋河绑定,覆盖范围也达到5000人,基本覆盖了所有的中高层骨干,可惜的是持股成本太高,直到今天股价还是在持股成本附近,这些持有人怕是心都凉了吧。
股权变动到此就差不多了,接下来看看历年管理层说过的话是否都实现了,以此来判断管理层是否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