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双璧:龙象塔与钟鼓楼的历史对话
南宁双璧:龙象塔与钟鼓楼的历史对话
南宁,这座被誉为“绿城”的城市,不仅拥有现代化的都市风貌,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南宁的众多历史建筑中,青秀山龙象塔和中山路钟鼓楼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一新一旧,一高一低,一动一静,共同诉说着南宁的历史故事。
龙象塔:青秀山上的明代遗存
龙象塔位于南宁市青秀区的青秀山风景区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4—1619),是南宁举人萧云举考取进士后,任朝廷礼部尚书期间所建,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义命名为龙象塔。原塔身青砖结构,八面、高九层。1937年因遭雷击,塔上部三分之一崩塌。抗日战争时期,当局以减少日军轰炸目标为由,将塔全部拆毁。1985年在原址重建。重建后塔身钢筋水泥结构,八面、九层,高53.35米,塔基直径12米,塔内旋梯207级。登塔顶层可俯瞰邕江两岸景色,远眺南宁。有清代梁天宗《青秀山松涛诗》:“青山佳致压群峰,更有亭亭万树松;日映江波浮白鹤,风迎绿浪卷苍龙。洗心似听琴中曲,喧耳如闻夜半钟;任是狂澜云静后,坚操不改旧时容。”
关于龙象塔,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南宁举人萧云举的祖坟葬在凤凰戏牡丹的风水宝地,因此他官运亨通。为了保住萧家子孙后代的官运,萧云举出资在青秀山凤翅岭顶上建造了龙象塔,试图用宝塔压住凤凰的翅膀。这个传说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古代南宁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钟鼓楼:中山路上的时光见证
与龙象塔相比,钟鼓楼的历史更为悠久。据记载,南宁的钟鼓楼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由南宁卫明威将军军政掌印指挥佥事王佐铸造。这口大铜钟通高1.8米,口径宽1.2米,重量达1000多公斤,钟顶上有两条苍龙环扣,苍劲有力。钟上还记载有古铜钟的铸造人——王佐。
钟鼓楼不仅是报时的工具,更是南宁古城的象征。每天清晨六时、晚上七时各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计一百零八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这种规律的钟声不仅帮助人们安排日常生活,也体现了古代南宁人对时间的尊重和对秩序的追求。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古老的钟鼓楼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931年,为了拓宽马路,钟鼓楼被拆除,铜钟被转移到南门摆放。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这口珍贵的铜钟差点被日军掠夺。幸运的是,广西的文物专家们冒着生命危险,将铜钟转移保存,才使其免遭厄运。
2024年2月8日,经过精心复建的钟鼓楼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重新亮灯,重现了500年前的雄姿。新的钟鼓楼不仅保留了明代岭南官式建筑的风格,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成为了南宁新的城市地标。
两座建筑的游览体验
游览龙象塔,最难忘的体验莫过于登上塔顶,俯瞰南宁市区的美景。站在53.35米高的塔顶,邕江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南宁的现代建筑与青秀山的自然美景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感叹城市的快速发展。
而钟鼓楼则提供了另一种独特的体验。夜晚的钟鼓楼灯火辉煌,与周围的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融为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南宁的古今交融:一边是古老的钟鼓楼,另一边是现代化的商铺和餐厅;一边是悠扬的钟声,另一边是热闹的市井喧嚣。
结语
龙象塔与钟鼓楼,一新一旧,一高一低,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南宁独特的城市景观。它们不仅是南宁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更是南宁人精神的寄托。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两座建筑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文化,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南宁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