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遭遇排片困境,于冬呼吁增加黄金场次
《蛟龙行动》遭遇排片困境,于冬呼吁增加黄金场次
春节档进行到第五天,《蛟龙行动》的票房定格在2亿元,在六部春节档电影中排名第六,成绩未如预期。这部斥资近10亿元、耗时7年打造的军事动作巨制,似乎正在重蹈前作《红海行动》的覆辙——虽然口碑逐渐发酵,但排片却持续低迷。
制作精良,却遭遇排片困境
《蛟龙行动》由林超贤执导,黄轩、于适、张涵予、段奕宏等主演,是《红海行动》的续作。影片讲述中国海军截获敌方潜艇密谋攻击东南沿海城市的绝密计划,派出最新型潜艇“龙鲸号”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的故事。
制作团队的“豁命”精神
为了打造这部国内首部潜艇电影,制作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导演林超贤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学习潜艇知识,甚至亲自到研究所、高校和技术单位参观学习。他们制造了4艘1:1还原的潜艇,其中最大的“龙鲸号”长达120米,宽11米,高16米。演员们也接受了严苛的水下训练,黄轩回忆说:“我们的潜水可不是简单的休闲潜水,而是要潜到二十米以下的深度,按照指令完成复杂的任务。”
排片困境下的市场反应
尽管制作精良,但《蛟龙行动》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首日排片占比仅为7.8%,此后逐日下滑至5.7%。更令人担忧的是,影片的黄金场次占比更低,仅有4.2%。这意味着大多数观众只能在非黄金时段观看这部电影,严重影响了票房收入。
争议与反思
对于《蛟龙行动》的困境,业内和观众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市场对主旋律电影的理性回归,也有人指出影片的宣传策略存在问题。但更多声音认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佳作。有观众表示:“场面的确很宏大,但情节设计存在短板,有虚张声势之嫌,很难复刻《红海行动》的成功。”
未来的启示
《蛟龙行动》的遭遇引发了对电影市场的深层思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重工业电影是否还有生存空间?主旋律电影应该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这些问题值得全行业深思。
结语
《蛟龙行动》是一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诚意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海军的风采,更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我们期待这部电影能在后续的市场表现中逆袭,也期待中国电影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