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重大考古发现:庙东郢遗址揭示数万年前人类活动
合肥重大考古发现:庙东郢遗址揭示数万年前人类活动
近日,合肥市蜀山区庙东郢东南遗址入选“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合肥市区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空白,更将该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至数万年前。
庙东郢东南遗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庙东郢村东南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主持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达786平方米,实际布方面积906平方米,其中专门用于旧石器发掘的探方面积为120平方米。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清理了43座清早期墓葬及1座西周时期灰坑。值得注意的是,在墓葬填土中发现了25件石制品,这促使项目负责人进一步布设探方进行旧石器发掘。探方剖面显示,遗址地层堆积从上至下依次为表土层、下蜀黄土层和网纹红土层。此次发掘出土的3600余件石制品均发现于下蜀黄土层,这些石制品组合呈现出明显的石片石器工业特征。
结合合肥地区第四纪地质调查资料,专家初步推断庙东郢东南遗址的古人类生存活动可追溯至晚更新世时期。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合肥市区的历史记录,而且作为安徽迄今发掘出土旧石器数量最为丰富的遗址,为研究江淮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的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一考古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将合肥市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至数万年前,更为探讨安徽“百万年人类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考古学实证。同时,该遗址的发现也为研究华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迁徙扩散与行为适应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线索。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此次重大考古发现外,市内还保存着众多历史古迹。例如,位于包河区芜湖路72号的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祠内不仅有肃穆幽静的包公墓,还有古色古香的浮庄等园林建筑,处处彰显着包公清正廉洁的传奇故事。
另一处重要历史遗迹是位于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鸿章故居。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家宅,该故居不仅是江淮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名人故居,其布局严谨、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晚清时期的建筑艺术特色。
庙东郢东南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合肥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研究古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这一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公众了解合肥乃至整个江淮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