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戏曲春晚落地德阳,川剧文化大放异彩
央视戏曲春晚落地德阳,川剧文化大放异彩
2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四川德阳完成录制,这场以“龙兴九州 福聚四海”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展现了川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德阳与川剧的不解之缘
德阳,这座被誉为“川西明珠”的城市,不仅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川剧之父”李调元的故乡。李调元,这位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对川剧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著有《醒园录》《童山全集》《雨村曲话》等作品,其中《醒园录》作为第一部川菜菜谱,展现了川菜与川剧文化的深厚渊源。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高度重视李调元川菜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参考《醒园录》菜谱记载的制作方法,研发了金面子蒸猪头、清蒸罗江鳜鱼、羹堂狮子头等50余道特色新菜,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戏曲春晚的创新演绎
2024年央视戏曲春晚选择在德阳录制,既是对德阳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可,也是对川剧文化的一次全新诠释。晚会采用了实景录制模式,设置了主会场、古戏台等多维表演空间,以小剧场戏剧形式营造沉浸式观演氛围。
晚会以11个各具创意的节目为主体,汇聚了来自全国60余家院团院校的百余位戏曲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涵盖了20余个戏曲剧种。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4岁高龄的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先生,年龄最小的是3岁多的戏曲萌娃,展现了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晚会不仅展现了经典剧目的艺术魅力,更突出了时尚化、年轻态的表达方式。通过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艺术形式,晚会创新性地将戏曲艺术与文物活化、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川剧文化的传承与挑战
川剧,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起源于明代,流行于川渝云贵及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传承300多年来,川剧衍生出资阳河、川西坝、川北河和下川东四大流派,不仅深受老百姓喜爱,更以喷火、变脸等表演特技享誉海外。
然而,川剧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才青黄不接、阵地丢失严重、市场极度萎缩等问题,成为制约川剧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泸州市合江县川剧团为例,目前仅有7名成员,包括团长在内的6名演员都将在2025年底前陆续退休,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政策支持为川剧注入新活力
面对川剧文化传承的困境,川渝两地积极行动,为川剧发展注入新活力。2024年9月1日起,《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这是全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为川剧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政策的出台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时隔45年再次迎来19名川剧委培生,南充市川剧团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联合开办“川剧非遗传习班”,为川剧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希望。同时,各地也在积极建设川剧演出阵地,如南充市川剧团剧场新址正在建设中,未来将为川剧演出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持。
川剧与文旅的融合也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不少景区景点向川剧团发出邀约,谋求合作,通过结合声光电、LED布景等新技术,打造一批川剧小品、武侠剧、言情剧,吸引年轻观众,让川剧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央视戏曲春晚在德阳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川剧文化的一次精彩展示,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创新的驱动下,川剧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