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的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的现代传承
苏州人的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的现代传承
“肥冬瘦年”这个成语,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出自《豹隐纪谈》和《吴郡志·风俗》,生动描绘了古代吴地(今江苏南部一带)冬至节庆隆重而春节相对简朴的习俗。在那个时代,冬至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家家户户互赠礼物,节日氛围浓厚,而春节的庆祝活动则相对简约。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2024年,苏州的冬至习俗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2月20日,第十届“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冬至大如年”暨“欢购在姑苏”冬季消费活动在观前街新艺广场盛大开幕。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冬至的喜庆氛围,更体现了大运河文化带深厚的历史底蕴。
现代传承:冬至大如年
活动由《群狮贺冬》舞狮表演拉开帷幕,彰显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围绕“精致、精细、精微、精雅”目标,实施“中心+、文化+、数字+”策略,遵循“续、多、新”路径,致力于打造“苏、古、名”主题文化名片,不断提升“冬至大如年”品牌IP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苏州冬至习俗”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五批非遗名录。近日,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姑苏区平江街道荣幸入选,成为“苏州冬至习俗”项目的保护单位。这一成就进一步巩固了苏州冬至习俗的文化地位。
文化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今年,姑苏区通过冬至文化“进单位、进校园、进社区”的三进活动,以文化为引领,开设“节气课堂”“非遗课堂”,广泛推广时令文化和时令产品。在线上,推出了“嬢嬢喊我过冬至”冬至视频,仅24小时内播放量就突破10万次,充分展示了姑苏区冬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力。
活动现场,40个展位组成的冬至大如年·非遗市集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选购。从各大品牌的冬酿酒到近水楼的苏式糕团,从松鹤楼、王四酒家的苏帮菜到吴江、太仓、常熟等地的非遗珍宝,如苏绣、宋锦等,市民们在这里既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又能领略到精湛的手工艺,真正实现了口福与眼福的双丰收。
老字号的新活力
自12月9日元大昌冬酿酒开拷仪式成功举办以来,苏城的冬酿酒消费持续升温。元大昌与饮品、餐饮、银行合作开发了联名款冬酿酒,使老字号产品融入年轻化和时尚感,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影响力。苏州利华酒业通过挖掘苏州传统酒文化,承袭古老酿酒技术,设计布局了东吴酒展示馆、苏州冬酿酒文化展示馆,并在冬至前夕成功举办消寒读书会。开幕式现场,利华酒业冬酿酒文化展示馆的揭牌,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冬酿酒文化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文化惠民:温暖与关爱
爱在冬至,情暖冬至。开幕式活动中,暖冬物资捐赠仪式举行,多家爱心企业将向辖区困难群体捐赠700份物资,包括冬酿酒、糕团、面点等,充分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温情与人文关怀。
旅游与消费:冬至特色线路
姑苏区政协委员陈磊作为观前街“老字号品牌”的经营者,他表示:“在苏州,想过一个地道、热闹的冬至夜,买买买肯定少不了。”活动现场特别发布了冬至消费特色线路,将利华酒业、黄天源、陆稿荐、松鹤楼等老字号企业与人民商场、美罗百货、书香府邸平江府酒店等特色企业紧密串联,打造了一条苏式传统时令文化与潮流购物休闲相结合的文旅线路,进一步提升了消费热点。
现代体验:冬至旅游攻略
随着冬至临近,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苏州独特的冬至文化。小红书上,网友们分享了详细的冬至旅游攻略。从艺圃到曲园,再到狮子林、居士林、沧浪亭,最后到十全街,一条精心规划的赏腊梅一日游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沿途不仅有美丽的腊梅花可供观赏,还有各种地道的苏州美食等待品尝。
在美食方面,杨招娣糕点、哑巴苏式生煎、阊门姚记豆浆、朱阿姨家青团、鲜花月饼等小吃应有尽有。正餐方面,钱雨曼·老派苏帮菜的外婆卤蛋猪脚、三色虾仁豆腐、巨无霸手工狮子头、竹网鸭和桃花十里酒等特色菜品备受推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特产冬酿酒,其桂花香气和糯米的清甜完美融合,度数不高,深受游客喜爱。
结语: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肥冬瘦年”这一传统习俗在苏州得到了创新性的传承。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庆典,更是一次文化与商业的完美融合,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苏州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让这一千年遗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在苏州,想过一个地道、热闹的冬至夜,买买买肯定少不了。”这句话道出了苏州冬至的真谛: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种城市精神的体现。在这个冬至夜,让我们一起感受苏州的温暖与美好,品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