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传统与现代功效全解析
板蓝根:传统与现代功效全解析
板蓝根,又名靛根、大青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它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将从传统功效、现代研究、运用方法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板蓝根的药用价值。
板蓝根
BAN LAN GEN
- 性味:寒,苦
- 寒熱指數:
47 - 組方排名:467
- 英文名稱:Radix Isatidis Seu Baphicacanthi Woad Root, Radixisatidis
- 別名:靛根,大青根,靛青根,大藍根,藍靛根
- 藥品來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莖及根。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
- 道地藥材:中國大陸各地
- 生長環境:潮濕,林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板蓝根的傳統功效
1.清熱涼血
板蓝根,单方应用即具清热凉血之效,此功效自古即被医家所重视。其作用机理,可从古代医籍中窥见一斑。
《神农本草经》虽未直接提及板蓝根的清热凉血功效,但其将板蓝根列入药材,已奠定其药用价值之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其疗效。
《本草图经》中记载:“马蓝,连根採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此处所述的马蓝,即为板蓝根的别名。此记载清晰地指出板蓝根可用于治疗妇女因血热瘀滞所引起的败血症。败血症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体内热毒的积聚,因此,此记载从侧面印证了板蓝根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所谓“败血”,现代医学多理解为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古代医家将其归因于血热,而板蓝根的应用,则说明其能有效清除体内热毒,从而改善败血症状。
“焙捣下筛,酒服”,则说明古人已懂得通过炮制方法来提升板蓝根的疗效,并选择适当的服用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性。酒作为药引,有助于药物更好地吸收和发挥作用。 由此可見,古人对板蓝根的药用价值及其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认识,也為后世研究其清热凉血功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单纯的板蓝根单方应用,其清热凉血的作用虽不及复方应用显著,但仍在其临床应用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针对轻症热毒。
2.清热解毒
板蓝根,其“清热解毒”功效自古便为医家所重视。其药理作用,可从古代典籍中窥见一斑。
《神农本草经》虽未直接论及板蓝根的清热解毒之效,但已将其列入药材之中,暗示其具有药用价值。《本草图经》则更进一步指出板蓝根(文中所指马蓝,即为板蓝根的一种)的具体应用。“连根採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此处描述的“败血”,在古代医学中往往与感染、炎症等病症相关,而板蓝根能有效治疗,便侧面反映出其清热解毒的功效。所谓“败血”,现代医学中可能涵盖多种疾病,例如感染性疾病引发的败血症等,其症状往往伴随发热、炎症等。板蓝根的应用,或许能通过抑制病原体或调节免疫系统,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总而言之,《本草图经》中记载的板蓝根治疗“妇人败血”的经验,印证了其清热解毒的疗效。虽然古代医学的描述较为简略,且缺乏现代医学的精确定义,但这些文献记载为我们理解板蓝根的药用价值提供了宝贵的歷史依据。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床应用和经验总结之上。 后世医家对板蓝根的运用也更为广泛,其清热解毒功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阐释,但其根本作用机理仍需现代药理学进一步研究。
3.清热瀉火
板蓝根,单药清热泻火之效,古籍多有记载,其作用机理至今仍值得探讨。从《神农本草经》及《本草图经》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应用及功效。
《本草图经》中提到马蓝(即板蓝根)连根採收,焙乾研末,酒送服,可治疗婦女敗血。此處的「敗血」,非現代醫學之細菌感染性敗血症,而是指古代醫學中因血瘀、熱毒等導致的各種婦科疾病,例如月經不調、產後瘀血等,伴隨發熱、炎症等症狀。 因此,該記載顯示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而清熱瀉火正是其作用的重要方面。 婦女敗血往往伴隨體內熱毒積聚,板藍根能有效清瀉這種積聚的熱邪,使氣血通暢,從而緩解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圖經》中所述的用法用量,與現代臨牀應用可能有所不同,需參考現代藥理研究及臨牀經驗。
透過古代文獻,我們瞭解到板藍根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僅限於單一症狀,而是與其整體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相聯繫。它所清瀉的「火」,並非單純的體溫升高,而是更廣泛地指體內因熱毒積聚而導致的各種病理狀態。 雖然現代醫學對板藍根的藥理作用機制有更深入的研究,但古代典籍所提供的臨牀經驗,仍為我們理解其藥用價值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板藍根的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醫學實踐中得到驗證,並在現代臨牀應用中持續展現其價值。
4.解毒
板蓝根,古称大青,性味苦寒,入肺、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靛蓝甙、木犀草素、板蓝根皂苷等,具有强烈的解毒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毒素。
板蓝根注射液及板蓝根中分离的多种组分均有抗内毒素作用,可抑制内毒素发热,抑制内毒素诱导的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生成与释放,降低致死率,对于治疗毒素引起的热毒症状,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痄腮等,具有良好的效果。
5.止血
板蓝根具止血功效,因其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其收敛作用可减少出血量,抗炎作用可降低伤口周围炎症,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再次出血。
6.清肺热利咽
板蓝根,单药之名,却在清肺热利咽方面有著悠久而有效的应用。其功效的根基,可追溯至古代医籍。
《神农本草经》虽未直接详细论述板蓝根清肺热利咽之效,但其列為上品,已暗示其药性之优良。这为后世医家深入研究其药理提供了基础。后世医家在应用中逐渐发现其疗效,并将其记载于后续典籍中。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图经》中记载了“马蓝,连根採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虽然这段文字主要描述的是马蓝(板蓝根的一种)治疗妇人败血的功效,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測出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性。败血,本质上是一种体内热毒郁积的病症,而板蓝根能有效治疗,正说明其具备清热解毒的能力。
肺热和咽痛,很多时候也是因热毒蕴结所致。肺主气,司呼吸,若肺热则可出现咳嗽、痰黄、气喘等症狀;咽喉为呼吸系统的重要通道,热毒侵犯咽喉则可导致咽痛、肿脹等。板蓝根的清热解毒之性,恰好可以针对这些病症的病机,从而达到清肺热、利咽喉的效果。 其苦寒之性,能瀉肺經之熱,並能疏散咽喉之鬱結,使氣血通暢,從而緩解咽痛。 因此,即使《本草圖經》未直接提及板蓝根清肺热利咽,但從其记载的清热解毒功效,我们可以推论其在治疗肺热咽痛方面的药理基础。 这也印证了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板蓝根的功效。
顯示
板蓝根的古代典籍
《 本草圖經》:根据中医古书《本草图经》的记载,对于中药“板蓝根”的描述如下: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提到,板蓝根又被稱為马蓝。其使用方法是将整株植物,包括根部一起採集后,经过烘焙、捣碎并过筛制成粉末。服用时,取相当于一钱的份量,用酒送服,对于治疗妇女的败血症有很好的效果。
《 本草圖經》:根据中医古书《本草图经》的记载,对于中药“板蓝根”的描述如下: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提到,板蓝根又被稱為马蓝。其使用方法是将整株植物,包括根部一起採集后,经过烘焙、捣碎并过筛制成粉末。服用时,取相当于一枚铜钱大小的量,用酒送服。据说这种用法对于治疗妇女的瘀血问题有着特别好的效果。
板蓝根的现代功效
1.抗菌抗病毒
板蓝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板蓝根煎剂、丙酮提取物、注射液对多种G+菌和G-菌均有抑制作用。
板蓝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喉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体外抑制作用,并对耐药葡萄球菌仍有效。
板蓝根抗病毒作用确切。体内体外实验证明,板蓝根水提物、醇提物、总生物碱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禽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板蓝根在抗SARS时,发挥不错的效果,因此从此成为热门中药。
2.抗发炎
板蓝根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抑制炎症介质合成、抗氧化、清除热毒素,达到抗发炎之效。
3.保肝利胆
古籍有云:“板蓝根,味苦,性寒。”其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之功。现代研究证实,板蓝根含有靛蓝、异靛蓝、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保肝作用。靛蓝混悬液灌胃可降低CCl4致大鼠肝损伤的程度,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4.抗凝血
板蓝根中含有尿苷、次黄嘌呤、尿嘧啶、水杨酸等成分,古方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板蓝根中这些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因此,板蓝根可以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5.提升免疫力
板蓝根多糖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可增强小鼠脾脏重量、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并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还能使氢化可的松所致脾脏萎缩恢复正常水平。此外,板蓝根多糖还可增强小鼠抗体形成细胞功能,并提高小鼠静脉注射炭粒廓清速率,增强小鼠的抗体产生能力和吞噬功能,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板蓝根的运用方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板蓝根的炮製
揀淨雜質,洗淨,潤透,切片,曬乾。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板蓝根注意事项重点: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
孕妇慎用: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钾离子会增加肾脏负担。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铜离子会增加肝脏负担。
板蓝根可治疗的相关疾病
三叉神经痛扁桃腺炎肺炎角膜炎慢性肝炎慢性喉炎和喉气管炎链球菌性咽喉炎丹毒麻疹喉声门之恶性肿瘤(喉癌)眼睛红痛面部疼痛咽喉痛感冒腮腺炎吐血头痛脑炎损伤癤癰痄腮痢疾口乾疼痛白喉痤瘡腦膜炎咳嗽
板蓝根含有的化學成分
靛蓝(Indigotin (Indigo)), 靛玉红(Indirub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γ-谷甾醇(γ-Sitosterol), 精氨酸(Argin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酪氨酸(tyrosine), 脯氨酸(Proline), 纈氨酸(Valine),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黑芥子甙(Sinigrin), 靛甙(Indoxyl-β-glucoside), 色胺酮(Tryptanthrin), 1-硫氰酸-2-羥基丁-3-烯(1-Thiocyano-2-hydroxy-3-butene), 表告伊春(Epigoitrin), 腺苷(Adenosin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蔗糖(Sucrose),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