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元璋:让春联走进千家万户的“推广大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元璋:让春联走进千家万户的“推广大使”

引用
中华网
9
来源
1.
https://kan.china.com/read/1219605.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5%E8%81%94/688396
3.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4509
4.
https://www.jntimes.cn/jnwm/202402/t20240207_8208867.shtml
5.
https://zijing.com.cn/web/article/1308937342319644672/web/content_1308937342319644672.html
6.
http://www.chisa.edu.cn/issues/2025cj/culture/202501/t20250126_2111300346.html
7.
http://www.lvzhoumuye.com/gsxw/17692.jhtml
8.
http://m.cnwest.com/tianxia/a/2025/01/27/22969223.html
9.
https://readc.info/bedtime-story/spring-festival-fun/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生动描绘了春节贴春联的盛况。然而,将春联从文人雅士的案头推广到寻常百姓家,使之成为春节必备习俗的,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01

春联的前世今生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在朱元璋之前,春联主要在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中流行。他们会在春节时在门上贴上用桃木板刻制的对联,以示吉祥。然而,这种文化形式并未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

02

朱元璋的春联革命

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在他看来,春联不应只是文人的专利,更应成为普通百姓表达美好愿望的载体。于是,在明洪武年间的一个除夕夜,朱元璋颁布了一道独特的御旨:要求金陵(今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为了确保这一命令得到执行,朱元璋还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查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便询问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随即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03

春联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朱元璋的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春联的命运。从此,春联不再是文人的专属,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书写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既有表达美好祝愿的,也有展现生活情趣的。

春联的普及也带动了对联文化的发展。明代出现了许多对联创作的专著,如李渔的《笠翁对韵》,不仅教授对联的创作技巧,还收录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春联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满足了不同场合的需要。

04

从宫廷到民间:春联文化的传承

朱元璋推广春联的举措,不仅在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将这一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如今,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挑选或创作一副寓意吉祥的春联,贴在大门两侧,成为中华民族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

从最初的桃符到如今的春联,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这一文化传统的演变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魄力,将春联从文人的案头推广到百姓的门楣,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