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号、网证:守护你的网络身份安全
网号、网证:守护你的网络身份安全
近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引发广泛关注。其中提出的“网号”和“网证”成为热议焦点。这些新型的身份认证方式旨在减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提高网络安全。让我们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什么是网号和网证?
根据《办法》的起草说明,网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通俗地说,网号是用户在网络空间中的身份编码,同时隐去了个人身份信息;网证是一种简化版的数字证书,在网络社交、即时通讯等法定实名制领域以及其他需要验证身份的场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身份认证方式。
网号和网证相比现有认证方式有哪些优势?
目前,用户使用网络服务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需向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以明文方式重复提供个人真实身份信息。这种传统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 个人信息在多个平台重复存储,增加泄露风险
- 平台间数据传输环境复杂,安全保障难度大
- 用户需要记忆多个账户和密码,使用不便
而网号和网证的优势在于:
- 减少个人信息收集:用户不需要向平台提供姓名、身份证号、人脸等敏感信息
- 实现“可用但不可见”:在需要证明身份的场景中,只验证身份而不暴露具体信息
- 统一认证更便捷:使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身份证明,跨平台通用
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对用户身份进行远程比对核验,人口信息是国家本已掌握的信息。用户在申领、使用网号、网证的过程中,公共服务按照“最小必要”原则,仅采集与用户身份认证密切相关的信息,如通过NFC功能识读证件来验证证件真伪,通过人脸识别来验证用户本人操作,通过手机号来确认本人意愿和应急联络,通过手机参数来确认运行环境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不采集其他个人信息。
在用户注销网号、网证时,相关个人信息将全部删除。而且,对上述个人信息,国家投入强大的技术力量保证信息安全。
网号和网证能给用户带来哪些便利?
与其他身份认证服务相比,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 使用智能手机即可证明身份,方便人民群众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办理事项
- 网上购买门票时,通常需要输入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等信息,比较繁琐,如果依托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经点击跳转即可完成认证
- 可跨应用、跨平台使用,减少记忆各种账户和密码的负担
- 在需要出示身份证的场景中,可以使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快速通行,减轻携带实体证件的负担
使用网号和网证是否强制?
《办法》明确规定:
- 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向公共服务平台申领网号、网证
- 鼓励有关主管部门、重点行业按照自愿原则推广应用网号、网证
- 鼓励互联网平台按照自愿原则接入公共服务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于锐表示,用户接受或者退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完全基于用户自愿。从App操作层面,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自愿下载、申领,并不会强制或强迫用户使用。从推广应用层面,互联网企业、接入单位也是自愿使用,可将公共服务作为可选项而非唯一项,保留现有其他方式。
网号和网证有何法律依据?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在多部法律中均有相关规定和依据:
- 《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提出“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二条明确支持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三条明确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中的地位
对数字经济有何影响?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李新友表示,基于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个人可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确权和授权,进而形成并固化自身数据资产,以此促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增值,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信任是基石。李新友认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为网络交易、在线服务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身份验证手段,减少了因身份冒用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提高网络诚信水平改善营商环境。同时,由国家提供身份认证服务,为企业降本增效,促使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感中,推动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李新友表示,将构建可信数字身份体系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是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欧盟的eID、新加坡的SingPass、印度的Aadhaar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可信数字身份体系,其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之,网号和网证的推出,是国家在数字时代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既体现了技术进步,也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用户,我们既可以选择使用这一新型身份认证方式,也可以继续沿用传统方式。这种灵活性,正是这一制度设计的智慧所在。